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至凌云处总虚心――与竹浓情

至凌云处总虚心――与竹浓情

2013-10-23 18:53 作者:心泰身宁 阅读量:30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或许竹是孤寂的,它只能与梅兰菊松,琴棋书画为友。牡丹彩蝶,丝竹繁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它搭配的。金顶红柱的皇宫很难有其立足之处,它只适合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融于其淡定的了然,只是两袖清风与铄石流金格格不入。

至凌云处总虚心

——与竹浓情

我流连在山水间,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景象所打动,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丛丛翠竹。翠竹,是我家乡不会褪色的衣裳。翠竹,是家乡舒展大气的图画。翠竹,是村头屋舍边忠诚友善的陪伴。

当"酒醒风动竹"的深夜里,我又从随处生存的竹子身上,获得了心灵的莫大慰藉。竹子,是一种平常可见的景观,更是与山水同在的生命。每一棵竹子,都拥有着坚韧不阿的骨气,任凭风雨吹打、霜雪欺压而不屈的筋骨,颜色不改、根基不移的性格。

每一竿翠竹,都有对家园的挚爱,它们守持故土,不为疾风流云所动。每一竿翠竹,都是威武不屈的英雄,富贵不淫的丈夫,贫贱不移的君子,它们忠贞其志,不改其节。做为和睦融洽的群体,翠竹是一种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风景。它们相依共存时,可以漫山遍岭地同生长,一起把生命的青颜翠色延伸到天高地远。有了翠竹,莽莽山岭就不会荒芜。有了翠竹,蜿蜒河流便有了生动的座标。有了翠竹,宁静村舍就多了希望的生气。

翠竹摇风,在家乡山水间挥扬起生命的旗帜。潇潇竹林、淡淡清风,曾使多少诗人墨客心生诗情雅意。曳曳竹影、淅淅雨声,曾使多少学者灵光闪现,意解心开。在家乡的清风竹影中,在山岚竹韵间,让苦难者找到坚强,让思想者受到启示,让智慧者得到顿悟。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的悠长清音里,原本就有一番境界。

你看,翠的竹修长挺拔的身段上生着刚劲的竹节,灰绿色的茎虽没有杨树、梧桐树那般粗壮却也挺直得颇有力度,绝不让人担心他回倒在某个雷电交加的雨夜。风过留声,赶咐中伴着竹叶柔中带刚的摇曳,在月光下映作一幅绝美的图景。有竹的地方,有一抹清新。若是长在道旁,说作“曲径通幽”便再好不过了。无论是几只枝、几丛、还是茂茂密密的竹林,总能给人以清丽脱俗之感,尤其是竹叶,悠长的弧线上的生在挺拔的竹枝上,怎不令人称美!随风一摆,竹的不凡便顷刻澄澈万物。此时,唯有杭筝古朴雅致的抚弦流水之声才能诠释亭亭玉竹的意蕴。但就算是在茂盛的竹林,在繁密的竹叶,也看不到一丝浮华。不错,这样朴素的衣着,这样简单的身线,也只能有朴素简单的隐士之趣罢了。虽无牡丹的柔媚,菊花的灿烂,但竹之韵却也正在其一身素衣。

或许是竹根扎得很深的缘故。纵使竹衣再嫩再碧,也处处透着一种稳重。竹不似玫瑰花的奔放,向日葵的自信,而是“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其叶无时不锦簇下翻,即使长得再高,也绝不上翘,默默地又破一节,正是一位谦谦君子。这便是竹之美。

或许竹是孤寂的,它只能与梅兰菊松,琴棋书画为友。牡丹彩蝶,丝竹繁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它搭配的。金顶红柱的皇宫很难有其立足之处,它只适合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融于其淡定的了然,只是两袖清风与铄石流金格格不入。板桥是懂竹的人,若非这样,作为一名官员的他是绝不会一反为官之道,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讽喻。若非这样又怎能吟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若非这样,他又怎能“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这也就是竹的精神所在吧。

竹四季常翠的茎上,若说要有什么点缀,也只得推竹节了,淡棕的竹圈紧紧箍在竹节上,若是茎断,节也断然不毁,有云“竹焚不毁节”正是如此。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无论文臣武将,总有竹之节操的体现。刚劲的竹节,不仅是竹之节,还是伯夷叔齐的归隐,文天祥的不屈,岳飞的忠义,更是竹之节气,竹之节,正如东亚睡狮不羁的灵魂,正如中华儿女挺直的脊梁,与竹之苍翠一齐源远流长。这不正是竹的精魂所在,中华民族的之魂所在吗?因而古今有好多名人,都在歌颂翠竹,如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叶剑英1963年题竹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至凌云处总虚心――与竹浓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