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场院

场院

2013-10-23 09:51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25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生产队的场院一年到头都有人看场,看场的大爷都是一个队上的,所以关系很熟,我们来开会学习的时候,大爷也可以这个时候回家吃晚饭了,所以大爷很高兴我们来开会,这样也可以和他做伴,天天看场也是很孤独的。

原来的农村都有场院,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场院,我们村是北方的大村子,这样大村庄比较少见,有十一个生产队,所以也就有十一个场院。每个生产队的场院都很大,这样马才能够满场院跑,特别是夏收和秋收的季节,就跟赛马场似的。平常的日子场院是闲置的,真正热闹忙碌的时候也就是夏收和秋收的那些日子。

赶上夏收的时候,生产队近二百亩的麦子就会一车一车地陆续运到场院上,打场脱粒,那段日子里,生产队的四辆马车每天从早晨拉到晚上,麦收的一个月天天不间断。场院上每天都在昼夜干,主要就是脱粒,脱粒机响个不停。我宁可干大田里的活也不愿意干场院的活,特别是麦收干脱粒的活,浑身出汗,沾满麦糠,刺痒得很,白天干了晚上还得连轴转,真是难以忍受,所以在麦收的季节,到了晚上吃完饭就溜出家门,或者告诉母亲说自己不在家,省得生产队长又叫我去干夜班。这样就逃避了很多次场院干夜班的活。

场院上的活不都是卖力气的活,我却在场院干了几天卖力气的活,就是扛大包,脱粒好的麦子装满麻袋,不说有二百斤,也有一百七八,我那时候身体棒,有力气,其他的社员把麦包放在我的肩膀上,我起身就走,一年不知要扛多少麻袋。那时的身体真跟牛犊子似的。

麦秸经过碌碡的碾压成为花秸,在场院的一侧整整码放了两大垛,有两层楼那样高,顶部抹上泥,以免下雨淋湿沤烂。麦秸可是有很大用处的,可以造纸,生产队把麦秸拉到造纸厂,也是一种副业。再有就是每年各家各户盖房,或者修缮房屋,都是需要麦秸的。主要是和泥用,在黄土泥里放进麦秸,和好的黄土泥十分有拉力。小时候坚持与一个队上小伙伴爬到麦秸垛上玩耍,麦秸垛那么高,爬上去是不容易,就是爬上去了也时常有掉下来的时候,本来麦秸就很滑,跟滑梯似的。特别是冬天麦秸剁上晒太阳,或者睡一觉是很享受的。

秋收的季节场院上的活主要就是收玉米,然后就是水稻的脱粒扬场。场院上秋收的活主要就是妇女和一些上了岁数的社员干,壮劳力都是去干大田里的活。二百亩的玉米运到场院,队上老头老太太就到场院剥玉米,满场院成山的玉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剥完。生产队要求全体社员吃完晚饭就都场院尽义务剥玉米,干两个多小时回家睡觉,第二天还要出早工呢。

生产队的稻田将近一百亩,所以水稻脱粒的任务没有那样繁重;大田里的活已经基本结束,小麦都已经播种上了,收完了稻子也就快进入冬天的农闲了。场院成了生产队民兵出操训练的地方,三十多个民兵天天都在这里走步练队列,或者天天抱着三八大盖练习瞄准;休息的时候就到场院的门房里和看场的大爷聊聊天。我们的团支部和民兵排活动的时候总是要到场院的门房去的,很多时候生产队队部晚上没有我们用的份,最后总是想到就到场院的门房学习开会吧。七十年代的基层团组织和民兵组织差不多每天都有活动啊,那时的青年人热情都很高,现在的共青团员身上已经看不到这种东西了。

我们团支部有三个人,一个书记,一个组织委员,一个宣传委员,我是宣传委员。怎样发挥团组织的先锋作用,特别是在三夏三秋大忙的季节,宣传工作要跟上;全村十一个团支部都憋足劲,都想争第一呢!所以要先开个会统一思想。

生产队的场院一年到头都有人看场,看场的大爷都是一个队上的,所以关系很熟,我们来开会学习的时候,大爷也可以这个时候回家吃晚饭了,所以大爷很高兴我们来开会,这样也可以和他做伴,天天看场也是很孤独的,特别是冬天。我们来了就给他这里增加了热乎劲儿,看场的大爷高兴还来不及呢。

生产队的场院随着生产队的解散消失了,现在都盖满了房子,成为各家各户的宅院。一座座场院的消失,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历史永远雕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场院》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