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古寺
静安古寺
文/沪上人家
***************************************************
静安古寺坐落在南京西路上,与静安公园一路之隔。以前离我家不远,少儿时经常与小伙伴来庙里玩。那时庙出入并收香火钱,任凭施主随意捐资拜佛,庙内很是安静肃穆。庙殿很大,厢房和殿外高大的青铜香炉内,一年四季香火缭绕。进入殿内高大的如来佛,端坐在莲花座上,胸前“?”字象征着佛法和吉祥如意。佛像天庭饱满,温情脉脉、凤目大耳,象征着“福如东海”,威严端庄;佛像线条流畅、精雕细琢、色彩鲜亮,处处散发着佛的艺术的风采。在这描金溢彩的、威严端庄、又高又大的佛像前,是人显得很渺小、浅薄......
庙殿里如来佛像旁的两边,站立着四大金刚。个个怒目而视,各自守护着一方天地。如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托,白衣,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青衣,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红衣执龙;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王,绿衣持伞。分别象征,人间的风调雨顺,祈求美好的祝愿。后殿有千手观音主持,还有四大佛教名山的雕塑。如,峨眉、九华、普陀、五台。等到农历新年庙会时,那人流如潮,涌入庙内,拜佛烧香的人很多,香火很是旺盛。庙前的马路上摆满了卖各色各样东西的小摊。偶尔有响着,当、当、当......铃声的有轨电车,缓缓的从人群中驶过,卖彩球的汉子、卖小孩玩具、宝剑、金戈棒的摊主、扛着长草棒上,插满红艳艳的山楂冰糖葫芦的农村姑娘、和插满五彩风车的汉子在吆喝着叫卖......各种卖卖摊子一直延伸到常德路上。
后来到文革时,那庙内的经文袈裟等等被堆在庙门前的南京路上,焚烧一空。方丈和尚被逐出庙门,只得还俗归家。庙内菩萨佛像毁坏,开起了工厂,那场面是我亲眼目睹的。那晚的火光和方丈和尚们呼天抢地的样子,仿佛至今还历历在眼前......
从有关的书籍上得知,静安古寺初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名叫沪渎重元寺,到唐代时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原址本在苏州河北岸,后因江潮泛滥,淹没庐舍,危及庙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才移至今天的位置。当时庙宇依水傍村,荒郊古渡、芦荻古树、夕阳帆影,伴随着青灯古刹,晨钟暮鼓,一派静和安详的图景......庙前有芦浦沸井、祥和云柱。芦浦沸井,俗称“海眼”。清光绪年间筑有石栏,题曰“天下第六泉”。庙元明后屡修屡圮,现存庙宇都是光绪年间所建。
过去静安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芦子渡”等,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均已淹没在历史的沧桑里。......你听听,这把静的名目,你仿佛人如入画中一般。三国年间的赤乌碑、森森的掩映在陈朝是种桧柏中,讲经台下当年的佛徒居士正在洗耳恭听着法师“讲经论法”论品禅语,虾子潭深如翡翠般的绿水里鱼虾悠闲清泠,在明月清风里聆听涌泉的潺潺流水声,初冬时节虾子潭上飘起来层丝丝缕缕的水雾,在绿云洞边,秋风萧瑟的夕阳西下的黄昏里,芦子渡头芦荻纷飞,野鸭声声。给人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可惜我不是妙笔的丹青能手,也非诗人未能将这美景描绘下来,或歌而咏之。
世事沧桑,人事变迁。前几日起来沪探望,送她去火车站,在静安寺准备换乘113路车时正逢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免费开放,顺便入庙,但见求佛烧香者很多。男女老幼,摩肩接踵。那正对着庙门,临时供奉的千手观音,佛像并高大不伟岸。我对佛教没有多大研究,不知道那些香客,东南西北朝拜是什么意思。在千手观音的佛像边,有人在化缘。这使我想起了丹青妙手张大千与佛教结缘时的情景......倘若他在世有幸再来静安古寺和静安公园,将这静安八景描绘下来,供奉在庙宇中该多好呀。现在古庙涣然一新,庙门的两边建起了木制醮楼(钟鼓楼)。由于时间不许,我们没有去后殿。从建筑图上看还有三进殿宇正在建设中。这次还有幸品尝到了庙里制作的素斋月饼。佛经上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确实如此。
现在当年的涌泉石栏和祥云柱早已撤除,让给了南京路上的车流。在修建地铁二号线时,发现了涌泉口,便引入到静安公园边的大理石壁上潺潺而下,大理石边有涌泉的说明文字。石壁流泉在夜的五彩灯光的照射下越发美丽、漂亮......
好相处
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