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印象

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印象

2013-10-24 04:49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5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如今老艺术家已经年近古稀,但还在为艺术奔波,还在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实践,还在传达着诗歌,实在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佩服。

前不久参加区文学艺术界二OO九元宵茶话会,一边与艺术界交谈,一边观看专业演员的演出,最喜欢的还是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先生朗诵的,由著名诗人、区作协副主席崔墨卿老师的抒情长诗《海淀之歌》。长诗写得荡气回肠,很有气势和激情,特别是加上著名朗诵家殷之光老师的演绎,他那富有磁性和高昂的声音,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艺术家们,大家都不断地在下面叫好:好!好!当朗诵到一个段落时,就会响起一片掌声,一片叫好声,在整个朗诵的过程中,这样的场面大概有五六次之多。我也深受感动,报以由衷的掌声。这样的场面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经历过了,感到很亲切,也很振奋。艺术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的,诗歌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的,特别是真正的好诗应该是能够让看明白,让人听得懂的,应该是能够朗诵的,这样的诗歌才能插上翅膀飞翔,飞到人民的心中。

殷之光是我喜欢的艺术家,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距离现在有二十七年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参加了一个朗诵学习班,听课费用大概是几元钱,自己就报名参加了,反正晚上住在单位,一周才回家一次,利用晚上的时间参加一些艺术培训班,也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

听课的地点骑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单位在西直门内,沿着二环路走,到了复兴门南路边,那是广播电视部的一个平房院子,一排破旧的平房,房间里的灯光很暗,不是日光灯的,而是一般的灯泡,院子的地是土的,房间里的地也是土的,这里很简陋,就像现在正在拆迁中的地方。房间的地上摆放着小板凳,都是自己用木头钉的那种,我们就是坐在这样的板凳上听课的。

老师就站在我们前面讲课,没有讲台,甚至没有椅子,就站在我们面前讲,老师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来这里给我们上课的。讲课的老师有殷之光,这个讲座是他牵头组织的,他当时是广播艺术团的演员,还没有自己搞北京朗诵艺术团,他就住在广播电视部,所以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其他讲课的老师有周正、瞿弦和,都是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他们都是殷之光老师自己请来的,他们是不错的朋友,都是来帮忙推广普及朗诵艺术的,没有什么报酬。这些艺术家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又没有什么丰厚收入的情况下,给我们上课,确实让我们感动。要知道他们都是在体育馆里上万观众面前演出,引起很大轰动的朗诵艺术家啊!

秋天的夜晚,天气已经很凉了,但是我们听课的屋子里却是很火热的,老师们充满激情的讲课,再加上他们充满激情豪迈激昂的朗诵,让我们感到浑身热血的沸腾,宁静的院子里失去了平静。要知道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天气凉了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就已经是很安静的了。他们都朗诵着自己曾经朗诵过的诗歌名篇,《小草在歌唱》、《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这些诗篇通过他们的朗诵在当时震撼了成千上万人的心灵,使中国当代诗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台上的殷之光老师已经年过七旬了,但是精神和气质还不减当年,大概因为他歇顶的缘故吧(八十年代初他好像就已经歇顶,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因此没感到他有什么变化,人还是那样精神饱满,声音还是那样洪亮有力。是啊,艺术使艺术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尤其是诗歌,只要你热爱着、拥抱着诗,就永远不会感到自己的衰老,就会感到自己的精力永远都是那样充沛,人生是那样自信。这是艺术的力量,这是诗歌的力量啊!

从那以后,殷之光老师就一直致力于普及推广朗诵艺术,自己发起成立了北京朗诵艺术团,自己丢掉了铁饭碗,而成立了在当时属于集体所有制的朗诵艺术团体。当时我在北京西单剧场前还贴着这样的广告,就是刚刚成立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招收演员的布告,自己当时还真想参加呢!可是那时候成立这样一个艺术团,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关键是连自己的办公地点和演出排练场所都难以落实。据我所知,当时殷之光老师和他的朗诵艺术团,到处打游飞,后来总算在北京甘家口商场旁边的几间平房里找到了自己的落脚之处。朗诵艺术团成立以后,一直在北京的大中专学校演出,没有什么收入,都是义务演出。要想自负盈亏是很艰难的。……这么多年了,北京朗诵艺术团还存在,这是殷之光老师的功劳啊!

如今老艺术家已经年近古稀,但还在为艺术奔波,还在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实践,还在传达着诗歌,实在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佩服。老艺术家不但让我们领略了他那艺术家的风采,更让温暖感受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心灵的魅力——那就是他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追求的艺术,一辈子都不动摇。

2009.2.27晚22:12

月华

相关文章关键词

《 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印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