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西湖泛舟

西湖泛舟

2013-10-24 07:13 作者:沪上人家 阅读量:35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西湖上的船,也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换。丰子恺先生在《西湖船》一文中,为此颇不心快,“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而且“愈变愈坏”。只是“白蓬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

“开船了!”

随着船底马达的轰鸣,“画中游”画舫船慢慢吞吞地跺出了码头。船尾在湖面划出一道碧痕,波纹朝船的两边弥撒开去,一股微风迎面吹来,使人心驰神怡。妻端坐在船头,满面春风眺望着湖面。天空艳阳高照,湖面水平如镜,湖上三岛如明珠镶嵌其中。近岸处,翠柳依依、繁花点点、游人处处。解放路上商贾云集,高楼林立。远处山色空蒙雨,起伏葱茏,层岚叠翠。东面宝石山上,保叔塔似玉簪一般插在西施美人的云髻上,北面山景如跃马平川,奔腾而来......南北高峰,遥遥相对,含情脉脉,隐现在清风薄雾中,又似欲羞还掩的妙龄女郎。西面吴山点点,仰天横卧。苏堤、白堤如保叔美女的一双玉臂,伸展着双手将西湖明珠紧紧地搂入怀中。遥相而望,静坐如老衲的雷峰塔,正垂涎欲滴,虎视眈眈地望着,风姿绰约的保叔美人。同时这一搂将西湖一分为二,成为西里湖和外西湖之分。

宽阔的湖面,不时拂来丝丝的凉风,迎面不时划来三三两两的小艇。艇上布蓬下情人依依,窃窃私语,艇下流水潺潺,锦鳞游浮、湖光掠影、碧水清清。西湖不同于太湖烟波浩淼、波涛万顷、喷银吐玉的气势。太湖若男、虚怀若谷、胸襟开阔。也不同于济南的大明湖,四面柳色,湖石秀丽、一泓清泉、一池秀绿、一曲灵箫飘落满地,那样小家碧玉。既不像“燕瘦”、又不如“环肥”。而是落落大方、不偏不倚的西子姑娘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中不溜湫、恰到好处。也像东坡先生感叹的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正是增之一分太长,短之一寸又太短的感觉。西湖若女,三分含笑,一分含羞......

西湖上的船,也随时间的流逝而变换。丰子恺先生在《西湖船》一文中,为此颇不心快,“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而且“愈变愈坏”。只是“白蓬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座位,先有藤框座,后改成了藤椅子,再改成躺藤椅。最后改成布沙发。”丰子恺认为,这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像在家休息,这样太刹风景了。据《杭州湖山》一书中记载,常见的湖船可分三类,最小的叫“划子”可坐七八人;第二类是渡船,作渡湖工具;第三类是篷船,又称“画舫”,上有酒菜茶点供应。现在船型也改了,湖上往来的有三四人坐的小划艇,也有两三坐的踩水船。龙船青艋、凤凰画舫、白蓬划船,任其选坐。......

湖水不深,一般在一.五米至一.八米左右。水呈淡绿色,如翡翠碧玉般。水的透明度因周围环境污染,使湖水富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加上溪流带来泥沙,水草茂盛、蓼红苇白,使湖变小。后经引钱塘江水入湖,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

据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在《杭州西湖生成原因》一书中说,西湖原是古代的海湾,经抬升和钱塘江泥沙堆积成泻湖。后在雨水、溪流的冲刷下,水质逐渐淡化。三面湖山原只不过是撒落在古海湾中的,星罗棋布的岛屿罢了。在西湖中荡舟,想来也就是在,莽莽苍苍的古海湾中,乘风破浪罢了。现在我们不需要古人那种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勇气,只需要在宽敞平静的舟船中自由地思想罢了......

船像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慢慢悠悠地朝小瀛洲荡去......湖面越加宽阔。湖心亭上绿树成荫,琉璃瓦下的亭阁如琼楼玉宇,飘然其中。阮公墩上茅屋竹篱,相趣成映。不一会儿,湖中荷叶田田,睡莲片片,岸上传来了游人互相打招呼的声音。细细一望,船已停泊在小瀛洲的码头上,满船游人一哄而散,妻和我携手登上岸,情趣盎然、如神欲仙地去探游小瀛洲了......

注,本文与《平湖秋月》、《夜游商业街》都是我旅行结婚时的旅游笔记,有50多篇。把她整理后,配上一路拍的照片,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无论馈赠亲朋好友和自己留作结婚纪念,也很有意义的。文友您也可试试呵......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西湖泛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