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游戏里的歌谣

游戏里的歌谣

2013-10-23 17:57 作者:龙哥 阅读量:38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小时候,一个土堆,哪怕是粪堆,只要有个包高出地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战场,在两位司令的带领下,分为两只队伍,互相攻城拔寨,占高地,抢山头,高唱“我的高山不叫上,一上就打仗”。

又逢六一,每年的六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渡过,而今年不同,儿子四岁了,他对六一有了自己的认识,知道是他的节日,这不,连幼儿园都放假一天。

放了假的儿子去吃肯德基,玩滑滑梯,回到家独自看动画片,看的也津津有味。看着儿子,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怎么过来的,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到了七八岁才第一次瓷瓷实实地吃饱了一顿白面,依稀还记得的就是儿时的游戏,还有那游戏里的歌谣,这些发黄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清晰的在脑海里放映,一次次地把我带回上世纪的七十年代。

“溜溜瓶瓶搭戏台,吹又吹悠,抬一抬”。这种游戏叫什么名字,我是无从记起了,这首童谣倒是清晰地记着呢。这个游戏玩起来需要四个人以上,但又不可太多,其中一个人单腿站立,另一只腿伸直向前方,这个人一般是伙伴中的强壮者,另一个人则同样站立,另一只腿叠于他的腿上,其他人的腿依次叠于前者的腿上,围成圆圈,最后一个人则单腿站立,另一只腿从第一人的退下穿过,再叠于上一人的腿上。这样大家面对面的单腿站立成圆圈,大家也可以反过身来,向后伸腿,如此叠成圆圈。然后大家一起蹦跳起来,嘴里唱着不停,直到散架为止。这个游戏讲究团队配合,大家协调一致才能玩的时间长些,如果哪一个小朋友慢半拍或快半拍,则很快就会散架。之所以记得这个歌谣并不是我玩的好,而是那时候的我,又小又瘦,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每每都被我们的头头建华训斥,他大我两三岁,自封为司令,动辄威胁不带我玩了,我每每都死皮赖脸地求他,好在我和他弟弟建民关系较铁,他也多不和我较真,每每还会带上我玩的。

小时候,一个土堆,哪怕是粪堆,只要有个包高出地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战场,在两位司令的带领下,分为两只队伍,互相攻城拔寨,占高地,抢山头,高唱“我的高山不叫上,一上就打仗”。如果寻不到“高地”,则两路队伍,距离10余米队列排开,互相手拉着手,叫上阵来,说是模拟古时候打仗,现在想起来,也太文明了。高唱挑战歌谣,“看大岭,砍大刀,你的人马让我挑,挑谁,挑~~”,这一方报上对方战将姓名,一般找寻实力较弱的一名,我就是经常被点名上阵的人,于是我就定神凝气,寻找对方实力最弱的两个人,卯足劲,一下子冲将过去,如果冲散对方的连营,也就是紧攥的双手,就是大获全胜,可以从对方的阵营中,随意挑选一员除了司令的战将,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被人家紧攥的双手拦住,从而归顺于对方。

大家在一起玩游戏,就要牵扯到人员分配,这是很讲究的事情,有时候,因为这个原因,大家作鸟兽散。于是双方司令要求大家一字长蛇阵排开,由双方司令点将。所谓点将,不外乎,司令口中念念有词,“点点逗逗,黑猫狗肉,单逮小侉,小侉作怪,提腿就卖,卖倒就杀,杀倒就是他”,每个字一个人,一一对应,最后一个他字落在谁的身上,谁就属于这个司令的战将了,依次分配,公平合理。

多少年过去了,农村的孩子也都不玩这样的游戏了,我的儿子在城市更是无从知晓,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可玩的东西不多,但玩的很疯,每每都要到大人们站在大门口,扯着嗓子叫上半天,过路的叔叔大爷们,也跟着喊,那谁谁,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如今儿子玩的东西很多,可是却没有我那时候的欢乐,为什么?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游戏里的歌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