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架子
导读提架子是干什么用的?就是用来被草背山柴的,用结实的木棍做成的,尤其是两根立柱,要用铁锹把儿那样粗的木棍,最好用枣木和槐木,用柳木和杨木都不行,都太脆,吃不住劲儿。
我背过十年提架子,至今也忘不了提架子。生活在农村,我们那里是半山区,村子西面是山,我的少年和青年最初的几年几乎是天天跟山打交道,经常上山割草打柴打荆条,割草也好,打柴也好,打荆条也好,总是离不开提架子的。
提架子是干什么用的?就是用来被草背山柴的,用结实的木棍做成的,尤其是两根立柱,要用铁锹把儿那样粗的木棍,最好用枣木和槐木,用柳木和杨木都不行,都太脆,吃不住劲儿。要知道:要用它背一百多斤的东西呢!不结实怎么行呢?
提架子背在两肩,背带是用线制的腰带做的,背在肩上舒服又结实。提架子两根立柱是下粗上细,顶端要削得尖一些,这样捆好的柴草可以插进尖头固定在上面。提架子上还要配备比较粗的绳子,还需要一根丫形的木棍。当背起一百多斤的柴草时,需要走十几、二十几里的山路,中途不知道要歇多少次,如果放下提架子歇一会儿再起来是很费劲的,所以累了的时候只好支着这根木棍。因为支撑着很沉的重量,所以这根丫形的木棍也要用很结实的。提架子上一般可以背四捆柴草,下部两捆,用绳子扎紧,削尖的部位一捆,上面再放上一捆,再用绳子捆扎紧。
我从十一二岁开始背提架子上山打柴割草,一直背到二十二岁我考学进城,可以说提架子年年月月伴随着我的生活。倒不是家庭生活真那么困难,我不得不被提架子。而是农村这个环境,一个村子,一条街上的小伙伴都上山打柴割草,都背提架子,小时候总有凑热闹的习惯,小伙伴们一起上山打柴割草也很快活。父亲在城里工作,家里有挣活钱的,所以我家的生活条件在农村还是比较好一些的,不是说没钱买不起煤,非要去打柴;打一些山柴到了春天和夏天贴饼子、烙烙饼也方便,用煤火怎么也不行。
到了冬天就上山打柴,放寒假的时候,母亲天天起得很早为我烙饼,因为打柴大概需要一天时间,中午饭就要带干粮,把烙饼和白薯放进干粮袋,挂在提架子上。这个时候街上的小伙伴喊了,敲街门:走啦二头!上山啦!这个时候是早晨六点刚过,天还很黑,我们一群小伙伴就身背提架子向村子西面的山脚走去,大概要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打柴到家。回到家里放下提架子,卸下成捆的山柴。一年要打二三十趟柴,山柴院子里堆成山似的,足够一个夏天烧的了。
毕竟是农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学生打柴割草,那个时候学校有砖窑,烧砖需要山柴,每个学生要打多少柴,这是有任务的。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和同学一起天天上山打柴,当然老师也同我们一起上山打柴,老师也必须交够一定数量的柴。学生打柴背到学校的砖窑,烧砖的是学校的牛鬼蛇神,也就是那些被专政的老师,天天在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事情。
如果说背提架子我在少年时还是很有乐趣的事情,到了高中毕业当了真正的农民之后,才感觉到提架子真是受累的家伙,可不是那么好背的。炎热的夏天上山割草、割垫脚(山上的蒿草,用铡草机轧碎压制粪肥,秋天用来种小麦),割得多工分就多,所以只要肯卖力气,一天要比平常几天挣的工分呢!但割垫脚的活儿确实是很累的。难怪当时很不少比我大一些的社员说:真想把这东西砸了,这辈子也不想再背它,受罪的家什!那时候哪家没有几个提架子?我们哥仨,就有三个提架子,一人一个。哪家哪户哪个人没有背过提架子?我们这个当时就上千户人家的大村子,都把前山的柴草割没了,不得不翻过大岭去打柴,打柴的路越走越远。
到了八零年,村子里的人基本不到山上打柴割草了,背提架子的人越来越少,后来也就见不到人背提架子了,山上的柴草茂盛,再加上封山育林,原来那么多的山路已经再也找不到路了。如果现在再找个提架子也是很困难的,这么多年了,我家的那几个提架子也不知去向,提架子已经成为历史,我想它应该具有文物的价值吧,它记载着我们乡村生活的历史。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