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行路
导读读书就要思考,不思考的读书者就会读完了什么书,自己也忘记了,没有从书中得到什么,这种读书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的。读书就要活读,而不要死读,读死书的人即便读了很多书,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读书之中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去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现在也不容易做到。过去读万卷书不容易,行万里路也不容易。现在虽然读万卷书还是不容易,但行万里路却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现在行万里路,就是行几万里,十万里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你可以乘火车,坐飞机,再说现在火车经过多少次提速快了很多,坐飞机三四个小时就在万里之外了,又用不着你两条腿亲自去走,没什么难的。
但是一个人真正要完善自己的人生就必须要博览群书,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就要争取走万里路,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见识。
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但人也容易产生浮躁的情绪,真正的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人并不多,虽然现在书多了,但不是好书多了;读书就是要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以说现在很多都是实用主义的书籍占的比重大一些,而真正能够对读者有启迪作用的书很少,也就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的书几乎根本看不到了,这是文学的悲哀,作家的悲哀。如果连作家都无安心读书了,那么他还能写出什么感动这个世界的作品吗?根本不能。
其实读万卷书只是说明读的书多,也不见得非得要读一万本,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看,也叫读万卷书,但是这个读万卷书也要大打折扣了。读书贵在精不在多,关键是要把书读透,读明白了。有的人看了不少书,但都是肤皮潦草地看,看了半天也没有多少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读书不就是瞎耽误时间吗?
现在的书的确乱而杂,关键是质量不高,没有什么真东西,看完也就完了,对人生没有什么影响和教益,这样的书不读也好,也免得误人误己。要读书还是多看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多看看地理、历史方面的书籍,比那些肤浅的、快餐文化的书籍有意义得多。
读书关键是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现代社会那么多诱惑,人们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不多了;即便是作家也有不少浮躁得很,这样怎么能够写出感动社会、感动读者的作品呢?当然好书越来越少,这也是人们不爱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能作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还是要看自己肯不肯读书,肯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可以利用假期去旅游,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作家也比过去走的地方多了。但真正能够沉得下去的作家基本不见了,过去老舍生活和居住在胡同里,所以对老北京的生活很了解,才能创作出《茶馆》、《〈四世同堂〉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柳青长期生活在农村才能创作出〈创业史〉这样的名著,周立波才能写出〈山乡巨变〉路遥才能创作出他的不朽巨著〈平凡的世界〉,陈忠实才能创作出他的枕头之作〈白鹿原〉……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一句话,浮躁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浮躁的人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所以不管行多少路,还是要看脚步是否坚实,是不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的质量怎么样,有没有自己人生切实的体会、感受和思考,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搞创作的人一定要沉得下心来,必须踏踏实实地读书和思考,浮躁是不行的;浮躁是创作的大敌,是文学的大敌。即使行路也不要总是走马观花,肤皮潦草。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容易的事情,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也是作家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活着就要读书,就要运动,就要走路,就要思考。即便不是搞文学创作的人也应该这样去要求自己,这样去追求,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读书就要思考,不思考的读书者就会读完了什么书,自己也忘记了,没有从书中得到什么,这种读书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的。读书就要活读,而不要死读,读死书的人即便读了很多书,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读书之中了。读了很多书也没有弄明白生活和人生的道理,这不是白白读了那么多书吗?读了书而不会走路,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干什么,这是很悲哀的。这样的人实际就是书呆子。读书还是要讲究活学活用的,把读书与行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样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2008.3.2晚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