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文学就是创造

文学就是创造

2013-10-23 17:46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46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文学就要探索,就要创新,就要创造,但不是新就新在让人看不懂,其实看不懂的东西不见得有什么新鲜东西,一看就明白的东西也就未必没有新的东西。

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创造性,缺乏创造性,就没有文学,也就谈不是文学创作,创作就是创造,不创造还叫创作吗?不创造的反义就是守旧,就是重复别人,而创作就是要写出别人没有写出东西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虽然我们的文学创作不是平地起高楼,不是一点儿基础也没有;毕竟文学不是在我们手中才有的,在我们现在才产生的,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文学也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回避不了的,再加上世界文学的海洋那么广阔,那么丰富。既然我们喜欢文学并从事文学创作,我们就要广泛地汲取文学营养,作品读得多了,自然也会影响我们的创作,甚至刻意去向某些作家的作品借鉴,受某些作家作品的影响比较深。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而不能成为古今中外作家的翻版,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他们的作品,但我们不能重复他们的作品;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创作新的东西,这样的学习和借鉴是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盲目地模仿别人的作品,觉得人家的东西写得好,写得深,甚至让读者难以看懂,就以为这样的作品就深刻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以为人家的作品看不懂而感到深刻,写得太明白了就是浅薄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说明没有真正读懂作家的作品,国外有些大诗人的作品,甚至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的作品,像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这部长诗,如果我们仅仅从文字来看,语句来看,甚至一个部分来看,我们是不容易读懂的。读这样的诗,必须要了解诗人本身的经历,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那个社会和时代要有深刻的了解和思考,特别是地诗人的思想脉络要清楚,仅仅从作品本身讲是难以真正读懂的。特别是西方意象派和现代派诗歌,阅读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创造就要学习和借鉴,不能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但也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以为人家的东西写得深,自己也追求,让人们不容易看懂就是高明了。文学这个东西还是应该大众一些的,否则谁还去看?如果大家都去写别人看不懂的文学,那么文学就进入了死胡同,进了真正的窄门,就没有出路了。

不论从中国文学整体来看,还是从世界文学整体来看,让人看不懂的文学大概极少,基本是能够让人看得懂的。这就说明文学大众化是文学的主流,也是文学所追求的。没有几个人会这样想:我写出的作品就是让很少的人能够读懂,让很多的人读不懂。我想:这样的作家大概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

文学就要探索,就要创新,就要创造,但不是新就新在让人看不懂,其实看不懂的东西不见得有什么新鲜东西,一看就明白的东西也就未必没有新的东西。不管怎么创新,怎么出新,把作品写得明白,把话说明白,把思想内容表达明白,是文学创作的起码要求,就是我们平时做其他的事情也应该这样啊!

不管你怎么写,怎么跟读者兜圈子,也不是为了把东西写得谁都看不懂呀!看不懂,看不明白的作品,读者怎么能够欣赏,怎么能够感动,这样的作品又怎么能够深入人心呢?我们创作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自己看得吗?其实现在有不少年轻的作者,特别是网络上发表作品的,他们写的东西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作品别人又怎么能够明白呢?不明白就不明白吧,不看了,看了也是耽误时间,心灵没有一点儿触动。

从我们中国文学史来看,实际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的诗歌传统有两千年了,如果从屈原算起,那是战国时期,是公元前,现在两千年了,也就是说中国诗歌史也至少有两千年了。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源源流长,星汉灿烂,真正把诗写的隐晦的诗人没有几个,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作品也不是都写得那样隐晦,他的让人看不懂的作品也只是占极少数。所以我们搞创作,即便是探索学习和借鉴,也不要往隐晦难懂,阅读疲劳费劲上靠。还是要创作出让人看得懂,读得明白的作品。(2009.5.30)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文学就是创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