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
导读郭先生承认,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比起那些死的书本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然而他十分困惑了:教育孩子学习哪些知识呢?自然,两种知识都具备最好,鱼和熊掌都要,可二者能兼得吗?冰炭能同炉吗?
郭先生经常在儿子面前自吹自擂,说自己上学时成绩怎么优秀,在班里老是第一,还说一九几几年高考,全县五六千名考生,他的成绩名列第一!每每说到这时,总是眉飞色舞,不无自豪。
他常常教育子女,学习越好,将来就越有前途。
可是有一天,儿子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得他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一个多月过去了,至今他还百思不得其解,他对几十年的老信条疑惑起来。
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又对儿子絮叨开了,还是讲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儿子只是小学生,而他讲的大道理涉及古今中外。“古今中外,凡大学问家都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知识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特别是现在和未来,知识越多,学问越深,就业的路子越宽,收入也越多,这是成正比例的,像中央那些大领导,都是专家学者教授,像你妈妈这些人,没什么文凭,只好下岗后待在家里,没什么收入,所以咱家日子紧巴巴的。”
他讲着,儿子眨巴着眼睛听着。他问儿子:“听懂了吗?”
儿子的眼睛忽闪忽闪的,不回答。
“听明白了吗?”他又问。
“听是听明白了,可是……”
“可是什么?哪里还不明白?”
儿子说:“你讲的大道理跟实际情况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你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多,收入就越多,就越有前途,什么都好,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就拿你跟隔壁胡叔叔比吧。你说人家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老是背不会,汉语拼音也不会,在二年级连着上了三年,就不上学了,后来在队里当了队长,又当了村长支书。招聘成干部以后,人家一路攀升,副局长、局长、主任,现在又是你的顶头上司。人家上下班车接车送,连孩子上学也是车接车送,可你呢,骑着辆破车子上班下班,有时车子坏了,还要步行。逢年过节,人家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你呢,怕遇见熟人不好意思,为避免狼狈,你常常闭门不出。人家家属原来在家种地,现在安排在教育部门上班,一个月歇着仍拿一千多元,人家还安排好几个亲戚上班。”
郭先生在孩子面前一直以老师自居,这回像是一个学生在听老师上课。他觉得孩子的话有些道理。他认真地听着。
“你们是小学时的同学,以前你说人家不会做题常抄你的作业,现在人家哪一点不胜你?你有啥用?无非是帮人家起草起草报告、文件,你写写,人家讲讲。人家穿的衣服都是上千元的名牌,你连上百元的衣服也没买过,人家……”
“别说了!”郭先生打断了儿子的话。
“那都是个别现象!”
“报上也说,有个文盲居然当上了宣传部长。你说到底是知识多了好还是少了好?”
“这……”
“你说到底是学问深了好还是浅了好?”
“这……”
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郭先生迷惑了。
一个多月来,郭先生一直都在想着这些问题:是不是自己以前曲解了知识的含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看得太重要了,而把别人所拥有的巴结、奉承、吹牛、拍马、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社会知识看得太轻了,或压根儿就没把那些当成知识?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产出率、淘汰率、更新换代率,都很高,自己却抱着一堆过了时的知识不放,新知识接受不了,以为会写2000个汉字,会把文章写通顺,知道点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这就算有知识,渺小可怜得很!会猜拳行令拉关系走后门吗?会吹捧巴结溜须拍马吗?会跳三步舞四步舞吗?……难道这些不是知识?
错了。郭先生承认,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比起那些死的书本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然而他十分困惑了:教育孩子学习哪些知识呢?自然,两种知识都具备最好,鱼和熊掌都要,可二者能兼得吗?冰炭能同炉吗?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