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就要接地气
导读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作家离不开生活,如果作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写作,除了写作什么事物也不接受,哪儿也不去,什么都不知道,我看他的创作之路也快要完结了,他总不能就这样写下去吧?
最近一个时期在做地下工作,在地下室工作,被安排管理公司的库房,库房在地下,这倒好,等于下了地狱,地下二层,凉快得很,日光灯倒不少,但当不了太阳享用,身上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外套不是羽绒服,而是薄一点儿外套,再里面就是冬天的穿戴,下身秋裤两条还是冬天的,没敢脱下来;呆上两个小时感觉浑身发冷,腿脚冰凉,胃部寒气上升;一个星期的时间汆了七泡稀,天天肚子都不舒服,这真是接了地气了,把寒气都接进了自己的肚五脏六腑,我这才叫深入生活呢!过的是最底层的生活,干的是最底层的活儿。
五一放三天假,气温超过往年,热得很,住在16楼,阳台又朝西,感觉热气升腾,高高在上,站在阳台往楼下看,大树在下面,地在下面,距离地面这么远,我感到烦躁,感觉到住楼房的弊端,这个时候很是向往住平房,住农村的院子,到老家去接地气,我想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会创作出更多的东西,当然也能够创作出好作品。环境助人啊!
由接地气我想到了文学创作,不论搞写作还是不搞写作的人,多接地气有好处,最起码对身体有好处,人一天到晚见不到阳光不是个事儿,多晒晒太阳心情也好,接地气不能接寒气,接寒气也受不了,身上寒冷,心里也寒冷。如果天天都在十几层的楼上就更糟糕,一点儿地气也接不上,人就烦躁,火气就旺,急火攻心,什么事儿也没有心思干,更不要说创作了。作家要坐得住,如果不接地气,哪里还坐得住,写得出东西来?即便是专业作家,也就是天天坐在家里写作的作家,也不能天天躲在楼上不出门,还是需要天天散散步,到超市和农贸市场转转,这也是深入生活嘛!走在街上可以接触各类人,走走聊聊也是生活,有利于创作。
虽然说作家的创作靠艺术加工和想象,但也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这个生活基础要靠作家自己去夯实,不要以为自己的生活积累已经足够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的新事物需要面对和熟悉,否则就跟不上生活前进的步伐了,写出的东西也容易落伍,读者也不会喜欢。
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回故乡去,把老宅子收拾一下,盖几间新房子。老院子四百来平米,盖上五六间房子还有宽敞的院子,出来进去也方便,接地气也方便,再说距经常也不远,乘坐公交车40分钟到颐和园,再乘地铁到市内很快,我去作协也方便,作协找我也方便,可惜我认识作协,作协不认识我。开个玩笑,我去作协干什么?没事还真没工夫去。在乡村居住写作,那里空气好环境好养人养心,更养创作激情和灵感,要是在乡村呆惯了哪儿也不想去,京城都呆够了,喧嚣烦躁,到处是人,到处是车,走路都得小心自己走路不要把汽车撞了,喧闹的都市有什么好呆的?
我认为到乡村居住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对身心的健康,对创作的帮助,都是有益的。在房间里写作,写累了一步就跨出门道院子里去,晒晒太阳,吸收新鲜空气,院子大散散步,抽棵烟,换换脑子,再进屋写作感觉不错,灵感也就来了。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可以走街上走走,串串门,和村里的街坊和发小聊聊天,到村西的山上转转——那里也是不错的风景旅游区呢!乡村生活的好处就是天天都能够接到地气,接近土地,接近农民。生活在乡村,生活在朴实的农民中间,这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是人生的财富,是创作的保证。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作家离不开生活,如果作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写作,除了写作什么事物也不接受,哪儿也不去,什么都不知道,我看他的创作之路也快要完结了,他总不能就这样写下去吧?早晚没有什么可写的那一天。如果要保持自己旺盛的创作生命力,那就要不断深入生活,不断地接地气,地气不能断了,断了地气人也就快完了,更不要说创作了。所以对于作家来说,搞文学创作既要见阳光,天天晒太阳,也要天天接地气,不能断了生活的香火,这是文学创作的香火呀!
2010-5-2
男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