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缘
导读由于喜欢唱歌,对简单的乐理知识有所了解,这对自己后来的歌词创作帮助不小。要知道:写歌词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样歌词才能写得具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朗朗上口,适于谱曲,容易得到作曲家的认可。
我喜欢音乐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经常听村里的大喇叭传出歌曲或者器乐曲,那时候没有电视,知道很多歌曲是谁演唱的,但并不知道这个歌唱家什么模样,不过感觉很好,印象好似很深。像贾世骏演唱的《我爱伟大的祖国》、李双江演唱的《北京颂歌》、刘秉意的《回延安》、马国光的《一壶水》、寇加伦的《党的旗帜高高飘扬》还有张振富、耿连凤的《祖国一片新面貌》张越男的《党的阳光照耀着祖国》、陆青霜的《感谢亲人解放军》等。这些歌唱家都是我喜欢的,他们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时候经常听到器乐曲,笛子独奏、筝独奏、二胡和板胡独奏,我都喜欢听。现在民族器乐曲听得少了,总感觉没有什么新东西,很遗憾。
七十年代我经常买歌本,特别是《战地新歌》,总共看得五集,哥哥买过第一集,以后我一直买到第五集,再以后就没有再出《战地新歌》了。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战地新歌》是国务院文化组编的,也就是文化部。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本歌曲权威书籍,我比较喜欢一至三集,其中有不少有质量的歌曲,第四、第五集感觉好歌就少多了,标语口号的东西太多,像什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等,完全是声嘶力竭。“四人帮”倒台之后,也就没有《战地新歌》了。
其实我真正地喜欢唱歌,还是从有《战地新歌》开始的。在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也喜欢音乐,他拿着一本汤雪耕的《歌唱发声学》,大概是五十年的出版的,书已经很旧了,书页发黄,但我很喜欢看,很多的章节至今记忆犹新:像歌唱的吐字、发音、呼吸和共鸣,像人体的生理构造,声带、口腔、鼻腔等等,以及怎样保护嗓子的一些方法,歌曲的处理方法等等。通过仔细阅读《歌唱发声学》,自己的嗓音也练得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声音洪亮,底气足。当然唱的歌都是《战地新歌》里的歌,像《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回延安》、《远航》等,这些歌曲的高音我都能够唱上去,能够把整首歌完整地唱完,并且效果不错。刚高中毕业的那年,在我们村劳动的清华大学老师听了我的演唱都说:你的嗓子又培养前途。我说:唱着玩。当时就是喜欢,并没有想当歌唱家想法,也不知道做演员有什么途径。
记得那时候因为喜欢唱歌,再加上看了《歌唱发声学》,所以特别注意自己的嗓子,不敢吃过咸过辣的食物,那时候还不会吸烟,也特别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第二天嗓子才舒服。天天早晨起来都要到村子外练嗓子,劲头很足呢。如果是在家里练也只好在房间里,否则声音太大影响街坊邻居。有一次唱歌的时候,地上放着一只水桶,水桶上面放着一个盆子,歌声震得水桶上的盆子都震动发出响声呢,可见我的底气多么足,嗓音是多么亮啊!
再有就是喜欢电影歌曲,当时的电影《决裂》里有吕文科演唱的主题歌我也经常唱;《碧海红波》里李双江演唱的歌曲我也喜欢唱;还有《难忘的战斗》中的插曲我也喜欢唱;《春苗》的插曲、《海霞》、《创业》的插曲,我都喜欢听。
因为喜欢唱歌的缘故,所以也就熟悉了简谱,不识谱是不行的。当时还看过五线谱的书,后来还是觉得简谱容易掌握,就没有再学习五线谱,现在看来是个遗憾。
再以后学会了吸烟,并且烟瘾很大,难以戒掉,虽然声音不如以前,但底气比较足,基础还是有的。过去练过嗓子对自己的朗诵也有帮助,除了唱歌,我也很喜欢朗诵,我喜欢朗诵也是从高中开始的,特别是朗诵诗歌。
由于喜欢唱歌,对简单的乐理知识有所了解,这对自己后来的歌词创作帮助不小。要知道:写歌词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这样歌词才能写得具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朗朗上口,适于谱曲,容易得到作曲家的认可。经常唱歌自然对歌词有了了解,特别是歌词的结构,这促使我后来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得到著名作曲家的好评,参加了北京市歌曲创作学习班,很懂歌词被学员谱曲。我还与同事共同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一个国家级文艺团体的演员很喜欢这首歌曲,本打算外出演唱,但是新歌实在不容易被推出来,但是这首歌一旦被唱出来,那将成为那个流传下去的经典歌曲。所以在歌词创作上我并不否认自己的创作能力,只是机遇的问题。
喜欢音乐对自己的创作不是没有帮助,我认为:自己受益还是不浅的,特别是培育了我的人生情怀,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精神,所以我十分感谢音乐对我的熏陶,人生多一份热爱,多一些情趣,心灵就变得充实和丰富。只有心灵灿烂丰富的人才能向诗人的行列迈近了一步,我想:正是这样才靠近了诗,走进了诗人的行列。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