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客家小吃
编者按出于对儿时的记忆和偏爱,我不只一次利用文字善于飞翔的优势,将客家小吃的色、香、味从时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寻回来,加以回味。随作者的描写,表达了那些记忆留香的小吃与本土特色、传统思想、一个民系的生存状态的关系。
春节将至,我突然怀念起我家乡的客家小吃来。出于对儿时的记忆和偏爱,我不只一次利用文字善于飞翔的优势,将客家小吃的色、香、味从时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寻回来,加以回味。
客家人是我国一个很大的民系,各地客家小吃品种不少,特色各异,因而我家乡的小吃具有自身特色。孩童之时故乡还有种麦,麦子收成之后产量不高,根本无法挤身稻米、番薯之列,所以它只是辅粮。麦子衍生出来的小吃就有面条、饺子、面包、粗麦包、麻花、甚至麦芽糖。面条吃法有几种,第一种与水饺一般做法:是用鹅、鸭、鸡、猪骨头熬成的清汤下面,在香气腾腾的汤面碗上放上一撮嫩绿的芫茜,令人未吃食指先动!第二种与炒粉条一般做法:用韭菜五花猪肉炒面条,炒熟之后、味道甘香可口。据说老上饶数镇就数上饶镇茂芝圩的炒面条好吃,茂芝是台湾客家人著名作家詹邦畿的家乡,小吃在他的文章里随处可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粗麦包,这是贫穷岁月乡民的主食。乡亲把太阳下晒干的麦子,直接放到石磨里打磨,磨出来的面粉夹杂着麦皮,称之为“麦面”,用来蒸包就是所谓的麦包了。因为它有点粗粝,不够面包好吃,所以我小时候不太喜欢,可是肚子饿了就另当别论了。蒸麦包多在清明时节麦子成熟后,人们一蒸就是一大笼,个个都像大人的拳头大,放在楼房上,用一张椅子支起来,谁要吃自己上楼去拿。饥肠辘辘的岁月,麦包疗饥,我的大哥那年读初中,有天放学回家,我亲眼见到他一连吃了七八个,我跑到母亲那儿去告状,还差点挨了大哥的拳头。
除了面粉类的小食,稻米类的小食也是十分出色的。名列第一的应当是客家话俗称“畸”的小吃。这个“畸”其实就是广州地区的沙河粉,纯用米浆蒸成的,香味浓郁,有柔韧。农民在赤日炎炎之下劳作,喜欢冷吃,所以叫“吃生畸”,专做这生意的人,会制作一把扁扁的“竹刀”,将畸切成条状,堆到碟子里,倒上葱油,往往使人吃得津津有味。在乡间,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买生畸的小挑子,可见其受欢迎的热度极高。稻米做的小吃,还有一种叫“畸溜子”,比桂林米粉粗、短,煮成糊糊的一大碗,加上葱、油、盐,别人都说很好吃,而我保留不同意见,这是我唯一不太喜欢的小吃,但它比较流行于梅县和福建诏安一带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糯米制作的小食,最出名的要数汤圆和糯米糍。汤圆多是实心的,柔韧,吃起来味道特香。每当冬季就是做汤圆的节日,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夜晚点起煤油灯,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包汤圆。房子外面寒风阵阵,里面其乐融融,直是羡煞神仙。有一个故事就是从煮汤圆的夜晚听到的,说是有一户人家汤圆做好了,公公叫儿媳妇去煮汤圆给大家做点心御寒。公公等了好久也不见儿媳把汤圆煮好端进来,就叫婆婆去厨房看看。婆婆踮起脚尖,到厨房的门缝偷看,发现儿媳妇正在偷吃汤圆,便故意咳了一声,吓得儿媳将滚热的汤圆一口吞下,随后被汤圆烫得捶心打脚的、泪流满面。婆婆阴着脸回到房间,公公问她汤圆煮好没?婆婆回答:“一粒浮,一粒吞,捶心肝、打脚骨。”公公听了如坠入云里雾里。从此这个民谣成了流行百里的大笑话。
家乡的木杵叫“踏对”,七字形,杵头是特制的麻花石,杵尾用横木支住,前长后短,很符合力学原理,用脚轻轻踩杵尾,杵头就弹起来了,糯米糍就是这样砸出来的。糯米糍好吃,但制作功夫繁琐,不是想吃就能吃得到,只有在乡亲家有喜事,比如婚娶或老人生日及房子落成庆祝才有的吃。
客家人祭神及婚丧嫁娶喜用小吃,而且品种繁多,我十分佩服祖先的聪明能干。先说祭神吧,每当春节前夕,村里人最少要蒸咸甜两种年糕。甜的是红糖糯米年糕,咸的是萝卜糕。每床年糕都用上十几斤米,用猛火和文火蒸上几个小时,蒸熟之后放到屋角里由它冷却。到了祭神之日,用长刀切开,然后上桌供奉。如果刀子不够锋利或切年糕的人手腕力度不够,往往不能将甜年糕一下子切开,切口就不好看,摆在公祭的桌子上会感到丢脸,所以刀法颇讲究,一般切年糕由身强力壮的男人来干。咸甜年糕的吃法,以放到锅里用猪油煎至柔软为上品。
如果说祭神的年糕以厚和大取胜,那么婚嫁所用的小食则以漂亮和精巧技高一筹。有一种小吃叫做“甜桃”。用熟糯米粉加入红糖蒸熟,冷却之后被切成一块块,包入花生做成的陷,再压进像桃形状的饼模里印出来,这就是精美的“甜桃”了。那时姑娘出嫁,男方挑来的甜桃越多越有面子,成为姑娘结婚攀比的工具。丧事用的糕点也是用饼模印出来的,模样有点像“甜桃”,但用料是粘米,因此客家名字也不一样,叫做“红米畸”。米畸颜色微红,颜料用一种叫做“红花末”的植物提炼的,吃了对身体无害,味道也很香。乡人去世之后有个仪式叫做“对年”,丧主人家会蒸一大堆“红米畸”,然后家家户户派送,这风俗很有意思。
我家乡的客家小吃除了以上几大类,还有许多精美食品。比如五月粽、艾饼、酥糖、糕子、麦芽糖、豆腐花、油锥、碱水糕等等。都是令人回味无穷、记忆留香的小吃!它们的本土特色、传统思想、饮食文化无不和一个民系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品之,仿佛一篇厚重的历史巨作!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