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难忘的农家饭
导读我们那里山上有橡树,橡树结橡子,小社会经常到后山打橡子,不但喂猪,人还可以吃,母亲把我打来的橡子磨成面,咖啡色的面做成凉粉,跟大块的黑豆腐似的,放在盆子里用凉水泡,把苦涩味泡干净了,就可以吃了。
现在开办农家乐旅游的不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感觉新鲜。
我虽然住在都市三十年,但还是经常回郊区老家的,这三十年生活好了,农家饭也吃不到了。所以也到一些农家乐体验一下,吃吃农家饭。但是过去自己曾经吃过的农家饭,这些年一直没有吃到过,大概现在搞农家乐的人是不会做,或者不知道这些农家饭的。于是经常想起母亲做的农家饭,那才真正地道呢!
三十多年前,农村的生活还不是那么富裕,大米白面也不是常见,平常对为粗粮,既然是粗粮,也就有个粗粮细作的问题,否则天天吃窝头,再没有什么蔬菜和肉,那一日三餐多么乏味啊!
所以母亲总是想办法、调着样儿,琢磨怎么吃,那时候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也真是不容易,是要费心思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种农家饭有摇球儿,烙篙子,蛤蟆蝌蚪。这几种吃的,大概现在开办农家乐旅游的都没有听说过,我去过一些农家乐,基本都是大路货,没有什么新鲜的。
摇球儿是什么做的?是用玉米面做的,先把玉米面用开水和好,面醒好了,切成炒疙瘩那样大的丁,放在簸箕里摇,当然簸箕里要放干玉米面做拨面,以免玉米面疙瘩粘连在一起,双手不停地摇簸箕,这样簸箕里面的玉米面疙瘩就逐渐地变成圆球了,所以我们称之为摇球儿。
摇球儿摇好了,放进锅里煮熟。以什么作调味呢?做的白菜汆儿浇上很有味道;白菜汆儿实际上就是用油炝锅,放上葱花,盐和酱油,放进白菜丝,再放一些水,开锅就可以了。如果有肉就更好了,放进肉丝白菜汆儿,那可是皇上过的日子了!
小时侯经常吃摇球儿,没有大米白面,玉米是主食,除了窝头贴饼子,只能有这样一些创新吃法,也算改善生活了。
还有一种叫烙篙子的,不知道听说过没有;就是用细玉米面做的,把玉米面用水调成糊状,就像摊煎饼似的,当然铛子不同于一般的饼铛,比饼铛小,它的中间部分是鼓起的,用勺子把玉米面糊倒在呈子里,然后用勺子赶,面糊把整个铛子占满,有三两分钟工夫就可以起锅了,这样就烙好一张篙子,接着再继续烙。烙篙子很松软也很好吃,但是一个大概至少要吃六七张,才相当一个窝头;如果真吃饱了,大概要吃是张的样子,但是有一点:就是烙篙子比较肥油,每烙一张就要往铛子里倒油,要不就要沾锅,没有点儿油,烙篙子也不香。所以母亲做过几次,倒不像摇球儿那样经常吃,主要还是考虑食用油的紧张,那时候油都是定人定量,农民可没有油票呀!
到了夏天的时候,母亲还经常做凉粉,我们叫它蛤蟆蝌蚪,实际上就是用磨得很细的玉米面做的,做成凉粉,跟小蝌蚪似的,凉水过得凉凉的,浇上芝麻酱,吃起来别提多地道了。
我们那里山上有橡树,橡树结橡子,小社会经常到后山打橡子,不但喂猪,人还可以吃,母亲把我打来的橡子磨成面,咖啡色的面做成凉粉,跟大块的黑豆腐似的,放在盆子里用凉水泡,把苦涩味泡干净了,就可以吃了,切成小块儿,浇上麻将,放点儿黄瓜丝,吃着也不错呢!这种东西经常吃,主要也是当时粮食不够吃,除了玉米没什么可吃的,这样可以吃出新花样来。
我说的这三样儿东西,很多的人没有吃过,即便是我们老家,大概四十岁以下的人不会知道,城里人就更不知道了。现在北京郊区有很多开农家乐的,他们的做的农家饭都是常见的,我说的这些他们来知道都不知道,更不要会做了。农村会做这些东西的,大概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太太了。
这些东西大概快要失传了,如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我想:这是京西农村生活的写照,也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2009.6.1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