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漫步小瀛洲.观三潭印月

漫步小瀛洲.观三潭印月

2013-10-25 16:41 作者:沪上人家 阅读量:3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

''

漫步小瀛洲.观三潭印月

作者: 沪上人家

编辑: 好 相 处

小瀛洲呈田字形,全岛一百零五亩的面积中,水面占了百分之六十。岛离岛外,荷叶重重叠叠、横遮水面。睡莲绿叶团团圆圆紧贴着水面,有的开着水粉红色、有的开着嫩黄色、有的开着白色的水莲花,星星点点,缀在湖光跃金的湖面上。湖岛的岸边,烟柳如丝,绿荫成趣......与妻步入“开网亭”里,看中心绿洲和环形的外堤上,月季、蔷薇、海棠、丁香、玉兰,竞相开放,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九曲桥犹如仙女的彩带,袅袅娜娜飘在那内湖上。内湖里荷叶如盖,迎风翻舞。大红、鹅黄、洁白的睡莲下,游鱼群群、嘤嘤喁喁、挨挨挤挤。一尊湖石,傲立湖上,细细看去,犹如九头憨态可掬的幼狮,腾挪其上,点活了这一湖的静水。这使我想起了,读小学时的铅笔盒上,就印有这个风景图案:九狮石立于湖中,近处柳条低垂,桃红如云,背面黄瓦红栏杆的亭桥,在蓝天的一角和一泓碧水的衬映下,越发显得娇媚.....现在.眼前的活生生的美景,令人激动不已......

和妻穿过游人如织的亭桥,在“喜鹊吵梅”的漏窗前,游人们在争先恐后地抢着拍照,妻也跃跃越试。等她在漏窗前刚摆好姿势,我急忙按动相机的快门,怕延误时机,浪费拍照的时间。随着人流,和妻穿过绿树成荫的中心绿洲,来到了“我心相应亭”边,只见湖的不远处,有三尊石塔呈三角形的点阵,耸立在清波荡漾的湖水中。湖岸边的小船,挤挤挨挨,被绳索栓住船鼻,连成一片。船边的红红黄黄白白的水莲花,在竞相怒放。我爬上小船,坐在船头小憩,妻趁我不备,按下快门,摄下这景,然后嘻嘻哈哈地笑着,要我为之拍照。等妻坐在湖船岸边的太湖石上,示意我拍照时,我选好了最佳角度,将这湖光山色的“三潭印月”美景和妻的形象一起,摄录下来留作纪念......

有诗曰:“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影一轮秋”。......

“三潭印月”耸立在小瀛洲边的湖面上。石塔高两米,塔基呈扁圆形,塔身呈圆球形,装饰着浮雕图案,环绕着有五个小圆孔,塔顶形似葫芦。每当夏秋季的晚上,游船工人便摇船,去“三潭印月”的塔内点燃灯烛。烛光从石塔中透出,如十五个小月亮,倒影在湖水里。明月、烛光、水影,交相辉映,融成一片,刹是好看......。我想最好是在明月如银的夜晚,横一叶扁舟,像东坡先生遨游赤壁那样,备一壶酒、几碟菜,与好友慢慢地吹上一曲悠悠的洞箫。正值夜深人静、风平浪静、明月当空、水波潋滟、树森阁影、映入湖面,携鱼侣虾,渔火隐约、“丛一苇之茫然,横万顷碧波之上,悠然自得,舒心惬意,油然而生,岂不美哉,快哉.!”.....可惜,我们是在白天游湖,这种静景雅致,没有福分欣赏了。......

“小瀛洲”是由挖起的湖泥堆积而成的。“瀛洲”,古时是海上的仙山琼阁。缥缈虚无、远离尘世,隐入海中,是超脱人世、神仙住的地方。过去神话中的“八仙过海”,也是赶去“瀛洲”成仙的。现在把湖岛比作“瀛洲,”可想见其理想化了。在此像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也可在这小瀛洲上做一番“神仙”了,真是令人高兴的、也是难得的。要说,小瀛洲是“神仙”,那么阮公墩就是“隐士”了。阮公墩上蓬茅柴门,竹篱芸绕。岛上的“水云居”,是用竹子作屋,竹子作廊,隐掩在绿树丛中。坐在岛上的湖石边,学古人穿着蓑衣,静心垂钓,不大一会儿,若大的一条鲫鱼,便会活蹦乱跳地上钩。......据说,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中的《水云间》,就是在阮公墩上的“水云居”和西湖边拍摄的......阮公敦以水和外面隔绝也没有渡船去,游人不得入内,很是幽静。自然我们也没有去成。据说一般的游湖,是不准客人去阮公墩和湖心亭寻踪觅影的。我们只能隔岸眺望而已......

从“我心相应亭”出来看看手表,离开船集合的时间不多了,赶紧携妻,朝轮船码头赶去......

'’

-

相关文章关键词

《漫步小瀛洲.观三潭印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