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做父亲与做儿子的审视

做父亲与做儿子的审视

2013-10-24 01:47 作者:禅雨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仍是“人的解放”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先生那段名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仍如鞭在背。

做父亲与做儿子的审视

——读鲁迅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九十一年前的十一月,(1919)《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的第六号上,发表了署名唐俟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的的矛头指向旧道德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权”。当我们知道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深刻解剖与对“吃人的礼教”具化到了父权来批判,不能不深刻认识到: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孩子既是被父亲所生所育,如何“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并达到“完全的解放”——“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件根本性的大事,时至今日近一个世纪,这种批判与追求仍远远还没有停止和结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仍是“人的解放”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先生那段名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仍如鞭在背。

如审视以我为轴反思三代“父亲”则有忏悔与幸福的想望,总会有思绪纷飞感慨万端的。

因袭的重担

我的父亲可以说,对“父权”的概念几乎是苍白的。他养活了四个孩子,他是真正“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但他虽然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危难中“健全的产生”而不能做到在阳光下“尽力的教育”。他长期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孤独地工作日以继夜,他没有能力把四个孩子都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孩子们也就不能从小就能“幸福的度日”,苦难总是历史的流水帐算不清,孩子们的命运在父母那儿没有丝毫优越感。我是老大,小学毕业后即缀学回家放牛,参加农业劳动,十六岁进工厂,以后去当兵,此后开始走上了独立的生活之路,弟弟高中未读完也含泪缀学回到农村终身与泥土为舞,两个妹妹算是幸运于时代的变迁,走上平稳的生活之路。但父亲与他的孩子们总是很陌生很疏运的不在一起生活,聆听父亲的教诲上帝几乎是没有做时间的安排。父亲不是不想履行管教孩子的权利,终是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来,他只能默默地躬起背变为一座无声的桥,让孩子们自由地进出或从此岸走向彼岸。

我们这一代很争气,没有让这座桥坍塌。而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却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在实施管教孩子的权利时也遭遇到各种障碍,这障碍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的老一辈,来自我们自己愚昧与无奈。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但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孰轻孰重,由不得自己,孰是孰非,确与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有关,推托不得。欲回头看看,个中滋味,自然甜酸苦辣俱全。

我做了父亲,对父权的思想,想都没想过。但对父亲的的概念是有深切的感受和痛苦的体验。在忍饥挨饿瓜菜代,低薪物缺倍艰辛的那些年代,养活三个孩子,让他们都能中学毕业,都能吃包穿暖,让他们一个个从“这座桥”走进自己的生活,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温暖的阳光里,是付出了汗水甚至是泪水。

但是我们这一代对孩子如何“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教育是力不从心的。“忆苦思甜”他们反感,

要他们“艰苦奋斗”,他们是无可选择的顺从,因为父母的命运在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儿子们做父亲了。他们对父亲的职责远远胜过了我们。但他们把父亲不是当做“桥”,而是变成了“奴”,任他们的儿子象唤狗一样呼来呼去。他们把儿子当做龙肝凤胆一样呵护。他们把儿子当做了小皇帝一样敬畏和娇宠,某种客观因素来说,计划生育的国策执行后,独生子女占了极大的比例。他们的孩子不会受到半点委屈,他们的孩子上学是车接车送,他们的孩子将来工作了,也还要啃并不老的骨头似乎很正常的事。“可怜天下父母亲”在儿子这一代是演绎的有过之无不及吧。

父亲的肩与背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靠在父亲的肩膀上趴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的..那肩和背是一种力量一种责任。父亲无论游刃有余还是不堪重负,都得让孩子从自己的肩膀和背上走向独立。父亲扛不起也得扛,驮不动也得驮。腰弯了,背驼了,儿子长大了。儿子很难想到父亲弯腰驼背的经历。待到自己弯腰驼背时,父亲已作古。儿子们,在力大如牛时,给弯腰驼背的父亲做一点什么呢?古人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一种传统的不可忽视的生命观。父亲对儿子的传统希望也只有两个字:孝顺。有阳光必有阴影。但孝顺的儿女与不孝顺的儿女并不成正比。很多时候是希望破灭于遗憾。耳边常会听到“现在是养儿如养虎,虎大被虎伤。”记得曾在某网站论坛上读到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中,作者讲了一个亲眼目睹的故事:在某大学校内公告栏中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家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自从你考上了大学,便成为我们家几代里的唯一一位大学生之后,我的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在你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收到了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易骇,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清晰。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我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和饭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的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的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的一刀,还撒了一把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这封信在学校引起关注与讨论,许多人都以为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刺痛了社会的心”。作者认为在父亲“觉醒”孩子“解放”之后,“我们现在该怎样做儿子”才是考虑的关键所在。

“谁是谁的儿子”这决非是一个简单的能弄清楚的问题。但儿子的肩和背会变成父亲的肩和背,这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谁能唱好三步曲?

“因为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鲁迅在九十多年前就这样高瞻远瞩的论及父母和子孙的因果关系,真是发人深省啊!

这样一个公式,或许与时代与关,但主要还是与教育有关。虽然也因人而异。

“子不教,父之过”血的经验也有偏颇。“岳母剌字”、“孟母择邻居”不是体现着母教的重要吗?很多时候母教的得失远胜于父教的教训更多。但父权在旧教旧习中,仍是主导地位。忽略精神遗产偏重物质财富的继承,更是做父母的道德水平与社会职责优劣之分。

先生以“生物进化论”与人生价值观论述了生物界和人生界的生命规律,应是走好三步路与唱好三步曲。对生命的保存——延续——发展,对孩子的理解——指导——解放。这是永恒的真理。

对孩子的特点、爱好、本性,理解与霸道是水火不相容的。对孩子的德、智、体、美,不全面教育,将使孩子失去广博的自由与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即是会游泳也会沉没。不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解放了的人。能否唱好三步曲,应是做父亲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今天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意犹昨天的儿子在父亲面前一般必恭必敬,惟命是从。孩子得到了“解放”,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颠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试想,如果连“谁是谁的儿子”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还如何去谈论“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这样更进一步的问题?先生说过“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心中有了爱,便能学会感恩,学会体谅,学会承担,学会怎样做子女。为了孩子,父母的“眼泪总是往下流”。但“生命的危机”与“灭亡的伏线”往往就是在“父母的缺点”中隐藏着。揠苗助长、纵容娇惯、护短饰非、导致孩子好逸恶劳、蛮横霸道、放任自流,结果招来遗恨多多。望子成龙成泡影教训多多。

抚养孩子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全面成长进步,离不开教师的训导。但最是不容忽视的是做父母的从第一天起就得明白: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走向宽阔的光明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的反思:做父亲的不要忘记——“背起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

2010年6月19日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做父亲与做儿子的审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