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太
本队的吴老太太人快七十了,身体很棒,这在六十年代的农村是很少见的。在那连吃饭都困难的年代,吴老太太却满面红光,身体发福得很,走起路来锵锵的,步伐壮阔,走路生风,肩上天天都背只荆条筐在村街上经过,孩童时代的我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不但她是这样,就连太养育的六七个儿女也都是膀大腰圆,个头凶猛;要说吴老太太家的生活多么富裕,吃得多么好,倒也不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有这样健壮的身体,有这样的健康气?
村子东头有一个屠宰场,区肉食加工厂每个星期日都要到村子里收购生猪,卖猪的农家把自己饲养到一百三四十斤以上的生猪送到这里,师傅们现场屠宰,猪血卖一毛钱一洗脸盆,猪肠子五毛钱一筐子,猪心猪肺猪肝猪腰子一般都没人要,也卖不了多少钱,很多的猪血甚至都白白浪费掉了,每次屠宰那么多猪,虽然也有一些乡亲买猪血,但还是有很多的猪血倒掉了。来这里买猪血猪肠子的人并不多,但每次都少不了吴老太太,她主要是来买猪肠子的,每次都要买满满一筐子。
那时候农村虽然很穷,粮食不够吃,但大家并不喜欢吃猪下水,就是再便宜,即便白给也不吃,宁可挨饿吃糠咽菜,也不吃猪大肠。做也不好做,洗也不好洗,很臭的,猪粪味道很大,所以很多人都躲得远远的,可是那时候谁又吃得起猪肉?再说猪肉也有定量,是要票的,城里人吃猪肉都有限,更何况农民呢?
吴老太太不怕这些,每次都要买满满一大筐子猪肠子,从街上大步走过,满街都是猪粪的味道,臭得很,街坊们和吴老太太打着招呼,却躲得远远的,捂着鼻子。吴老太太却很自在,很得意,今天的收获太大了,这满满一筐猪肠子足足够一家子吃一个礼拜呢!儿子们就撒开了吃吧!只要这肚子里有油水,就有好身体,身上就有劲干活,粮食不够吃,这猪肠子可以补嘛!吃猪肉谁吃得起?这满满一筐猪肠子不比一扇猪肉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要这肚子里有油水,没有粮食也不慌。这是老太太的生活哲学,吴老太太遵循着自己的生活哲学,把孩子们养得一个个跟武松似的,她自己也跟佘太君似的,这大概都与吃猪肠子有关。那时候农村找得出几个胖人,很难找,吴老太太是一个。粮食不够吃,生活那么穷困,人想吃出个胖子来也是做梦。而吴老太太实现了这样的梦想。
母亲也多次说到吴老太太买猪肠子的事儿:“买那么多猪肠子,洗起来多费劲呀,很难洗干净的,臭味总是不容易洗掉,吃起来也感到有猪粪味。”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生活十分困难的人家不少,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家。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吃猪肠子的。在我的记忆里村子里大概只有吴老太太这样一家,特别是六十年代生活十分困难那些年,吴老太太家却始终没有断过买猪肠子吃。每次买回猪肠子,吴老太太都要忙活着洗,这是大工程,但她津津乐道,干劲十足,因为这可以代替粮食吃一个星期呢!吃完了下星期日再买。不管怎么说,洗起来确实费劲,必须用火碱呢。
街坊们一般都认为猪肠子不好洗干净,特别是臭味,可是吴老太太毕竟知道怎样清洗猪肠子,不洗干净怎么吃呢?不把臭味去掉,孩子们也不会吃呀!
要想不挨饿,就要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吴老太太在这方面是想得开的,思想观念确实走在了村里人的前面。
这倒使我想起了六十年代初生活特别困难的那几年,人们宁可吃糠咽菜,却很少吃河里的鱼,吃沟里的泥鳅,那时候村边的河沟里鱼多得是,泥鳅就更多了。我只记得我叔叔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到村东河里弄了一大脸盆的泥鳅,煮了一锅呢!那时候很少有人吃这东西。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不吃,这也说明当时人们的愚昧,思想观念的陈旧。现在我们就是再想吃猪肠子也没有那样便宜了,泥鳅可是稀罕物了呢。(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