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游之:畅游爱晚亭
导读岳麓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永恒,离不开载体与传承。何以承载?何以传承?结束与“辛追夫人”穿越时空的沟通,登上岳麓山,畅游爱晚亭,眺望岳麓书院,这种怅惘便有了新的注解——文化,只有文化,才是永恒的载体与传承!
岳麓山因属八百里南岳之麓而得名。岳麓山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仅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15处。但其至幽至美之所,非爱晚亭与岳麓书院莫属。
爱晚亭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一,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因所处岳麓山下清风峡枫林似火,红叶满山,遂被命名红叶亭,又称红枫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改为爱晚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常与蔡和森等仁人志士汇聚爱晚亭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的书请,亲笔题写“爱晚亭”,被制作成丹漆鎏金匾镶挂庭额。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山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的楹联,为罗典山长旧题,那是爱晚亭初时的风姿佳境。
爱晚亭为重檐四披攒尖顶构造,檐角呈反凹曲线上翘,气势雄浑不失灵动,端庄凝重不失飘逸,古朴古韵中,透着一统向心的凝聚力,与亭下岳麓书院博大精深的千年文脉一起,彰显着中华文化中最传统的精髓。于是,登岳麓山,游爱晚亭,成了长沙旅游的经典导言。瞧,爱晚亭前游人如织,更有一群群身穿典雅学士服的大学毕业生们穿梭其间,精心选定最佳视角作着镜头前的瞬间定格,那是文韵倍添,相得益彰呢!
爱晚亭坐西朝东,三面山峦耸翠,四周枫叶如丹,左右溪涧环绕,前后怪石嶙峋,怀抱半亩方塘如镜,镜中林荫葳蕤,锦鲤在林荫里穿梭。由爱晚亭绕石径下行二百米,便是著名的岳麓书院的后门了。
眺望书院飞檐走壁的栉次鳞比,畅想着里面的博大精深,大家好想走进其间。然而受既定的游程所限,不能如愿。好在2008年12月23日参加全国博客专家湖南笔会时对其有过一次深切探幽,便在居高临下眺望浩瀚之际,将那次的游感说与同游们分享了。
岳麓书院发源于唐代末年,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原则,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理学家朱熹等继其之后在此讲学,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时务学堂、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在书院葳蕤的自然景观的庇佑下,我迈进大大小小不下几十道门槛,一次又一次地“曲径通幽”,欣赏了以“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为代表的数不胜数的楹联所闪射的经典光辉,品读了包括向有“三绝”之称的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和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揣度了其中厚重遒劲、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和朴实精准、传承古今的训诫内涵,真如一席饕餮盛宴。岳麓书院里,有一个历史人物长廊,站在那里的,都是岳麓书院所造就的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堪与日月星辰共存。更加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求真务实”执政理念,岳麓书院造就的先贤们,都有倡导与实践!
“岳麓文脉”越千年。愿其“惟楚有材,於斯为盛”的千古绝唱,与爱晚亭的雄浑凝重珠联璧合,不断折射并继续辐射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光。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