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景山
导读时间久了没去景山,我甚至会想念山顶的那座亭子,想念从那些俯视的角度饱览的景观,想念落日映衬下的西山,北海和白塔,想念每一季不同色彩的景山,也会想念那些捕捉落日景象的摄影人。
偌大的北京城总有些地方是可以让心灵得以休憩,让呼吸可以绵长的。我一直钟爱着景山。
每每进入公园,清新的草木气息把喧嚣的世界隔绝在红墙之外,心也跟着静了。特别是当太阳斜在西山上的时候,除了些散步的人,锻炼的人,就是些摄影人,我夹杂在这各有所思的人物里可以细细地感受自然的宁静,感受历史的余音,感受日月晨昏的色彩,也感受擦肩而过的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和心境。
常常从西门走进景山公园,喜欢首先选择登山路拾阶而上,因为几乎不费多少力气就会把我引入这个城市的上方,身临峰顶,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正好从故宫中央的主体建筑群中穿过,这条以五门三朝为主的轴线,是明清城市规划的基线,景山就位于这中轴线的中段,且曾是全城的最高点,那么从各个角度放眼望去京城便一览无余,对于我,每次的俯瞰之中,无论怎样焦躁的心境便都融化在这份高远里了。
钟爱景山,是因为这里有两个角度有着非凡的气韵。第一个角度可以俯视紫禁城,望着那被暮霭紧锁的宫城总会在心里升腾起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遐思,或者遥想故宫历经的几世沧桑,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是荣耀还是屈辱,在那个封闭的小世界里影响过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或者赞叹明成祖朱棣当年制造景山的英明,是他认为在这个紫禁城北面玄武的位置,必须有山,于是,那些拆除旧城的渣土和挖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压在元代宫城延春阁的旧基上,就有了今天的景山;或者想像着清朝初年,一派漫山苍翠,层阴匝地,清幽静美的景致,皇帝老儿也在我的角度享受过拂面而来的清风,俯视过他统治的江山。另一个角度就是向西望毗邻的北海和更远的西山,观望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以及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壮美,特别是观赏落日,人的心境会宽广很多。而因为这样的角度,景山也常常是摄影人深怀眷眷之情的地方呢。
历经无数个夏秋冬春,景山自有每一季的光彩,如果只有景的绚丽或许还不足以吸引着我,有时也是被那些执着的摄影人牵动着我的心弦,他们对美的追逐总能感染我燃起所有生活的激情,而尤为有趣的是他们之于云的期待,在他们的图片里,云总是画龙点睛之笔吧。我也时常会慨叹于云的魅力,千姿百态不说,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是无比绚烂,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里更是变幻无常,如果画家可以凭想像用笔勾勒云的姿态为画添彩,那么摄影人却只能期待着一种巧合了。也正是那一份自然与人的机缘才成就了无数精美的摄影作品,作为写实的艺术,摄影的独特魅力也尽在其中了,当恰巧有一抹云为他们形成了完美的构图,或者就是云的色彩正好搭配了他们的画面,再不然就是云本身的奇异造型带来的视觉冲击,都会给摄影人,渐渐地也包括我,带来一份发自内心的激越。记得一次天刚下过雨,我为着雨后初晴的畅快而来,居然又撞上一群摄影人聚集在山顶的西面等待着他们期待的日落美景,各式的“炮筒子”占据着理想的角度,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西山顶上的那一团团的浓云,都以为这样雨过天晴的时机一定会摄下些火烧云来,最好有几束光再射向北海的白塔上,一定壮观极了,他们就是这样议论的,可是左等右等,天公不作美,那云层反而越积越厚,太阳很难再穿破了,我以为他们会败兴而归,他们却转而去拍摄下紫禁城上方乌云压顶的画面,摄影人大概就是这样很少空手而归吧。
时间久了没去景山,我甚至会想念山顶的那座亭子,想念从那些俯视的角度饱览的景观,想念落日映衬下的西山,北海和白塔,想念每一季不同色彩的景山,也会想念那些捕捉落日景象的摄影人。一次行驶在环路上,红彤彤的夕阳在密集的建筑群里和我间断的相视,我甚至开始想像在景山的景象,这样的夕阳从那里看一定很壮美,但似乎又缺少云的陪衬,那些可爱的摄影人一定一面拍摄也一面和我发出同样的感慨呢。
我喜欢景山,并没有太多思古的情怀,有时是因为它的清新宁静,有时是因为可以登高感受辽远,也因为被那些充满热情的摄影人深深吸引着,虽然只是观望他们,但也愿意和他们一样为一次云景的配合而激动,那似乎不是纯粹来自自然的感染力。
在景山,因为恬淡,总是很自在吧!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