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情感
导读学校也曾经举行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呢!当然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这些小孩子的需要,次数毕竟有限,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老家的西边是绵绵的燕山余脉,山离村子不远,有两三里的样子。再小的时候就不知道了,大概从五六岁开始就经常上山了,一直到二十岁,这段时间不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上山,一年也有三百天的时间上山的。上山打草割柴,上山打条(即编筐子的荆条)、刨药材、采山杏、收橡籽,还放过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山总有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每次也不会空手而归。
我们村子很大,是北方少有的大村庄,村子东边是广阔的平川,生长着玉米和水稻。从这样的地理位置来讲,显然我们的村庄不是山村,一般的山村也没有这么大的,哪有上千户人家的山村呢?大概中国也没有这样大的山村。山村一般都比较小,有几十户人家就不错了。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样规模的村子,村子里的人就不是山里人了。我们这里离京城比较近,距离天安门才七十华里,充其量只能算半山区。
乡亲们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山里人,我当然也一直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山里的孩子;如果进了山再往西走,真进了大山了,到了妙峰山,那里的村子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那里的孩子说话有口音了,说的不是普通话;那村子才是山村,那里的孩子才是山里的孩子呢!我们吃着白花花的馒头,咬着香肠,孩子们傻乎乎地看着,他们觉得是那样新鲜,他们从来也没有见过人能够吃这样的东西,他们从来也没有见过,更不用说吃过了,一定很香很好吃的。
虽然我们不是彻头彻尾的山里人,不是真正的山里孩子,但我们始终也没有离开过山,对山还是相当有感情的。村子西边的山从南到北的十几里长的山脉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条山路我们都十分熟悉,山里每个地方都有名字,很多的名字至今也没有忘记。寨儿峪、萝卜地、鹰嘴石、南大杈、阳台山、鹫峰、大风口、老龙背、金山泉、寨根子、马刨泉、骡子圈……这些地方我们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了;当然这些名字都是前山的地名,再往西行,翻过大岭,有养神寺,有妙峰山,很多的地方我们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最熟悉的还是前山的这些地名。
大山给了我们很多,因为生活的贫困,我们从大山那里索取了很多,我们得到了很多,靠山吃山嘛!如果没有大山,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也许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情怀。
春天我们上山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为这个时候村里人一般是很少上山的,一不打柴,二不割草,三没有山杏可采,四不是刨药材的季节。村里人主要是夏天、秋天和冬天到山里去的,夏天采杏子,刨药材,打荆条;秋天割草;冬天打柴。春天就忙活春耕播种的事情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地里的活不能耽误啊!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多是在这些季节里上山的。
再小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劳动,也没有干活的力气,即便是上山,也是到山上玩捉迷藏,每个人用胳膊粗的树杈做成宝剑、大刀或者步枪,我们很多的孩子分成两拨,一拨与另一拨展开游击战或者进行激烈的战斗,最后看那拨抢先占领山头,谁占领了山头谁就赢得了胜利。我们钻树林,跃山冈,就跟电影里演的一样哪!
学校也曾经举行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呢!当然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这些小孩子的需要,次数毕竟有限,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自发组织的类似活动是很多的,我们想什么时候组织就什么时候组织,只要招呼一下一条街上的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就足以组成一个够规模的部队,不说是一个县大队,也够得上一个区小队的人数。那时到山上疯跑,哪儿知道什么是累啊!
这么多年没有上山了,特别是进城以后,上山的机会自然少多了,偶尔上山也是陪城里的同事或者朋友旅游登山,体力还真是不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的山是否还记得我?还记得我留下的足迹呢?我想:大山是不会忘记的。(2008.4.3)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