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写“拙政园”
导读到了园子的西部,因为游人过于密集,像是排着队走马观花一样,只记得个“与谁同坐轩”。此轩形似一把扇子,她也是踮着脚尖告诉我,园主是借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示自己的清高。
一个酷热的天气,是不太适合拥挤在观光客中去游览“拙政园”的,而我那时别无选择。
所幸的是,遇见一位导游,在她的引领下,拙政园在我的脑海里有了轻描淡写的印象。其实在后来与她的谈天中,我无法把她定义为导游了,更不知是该羡慕她的那份闲情,还是该感谢这样的一份巧遇。
她说只要是想来园子里走走了,就顺便做做导游,导游证不过是张可以长久免费的门票,这个园子里的角角落落早就烂熟于胸,但是也不曾让她有过丝毫的厌倦,她一直忠爱着家门口的这个园子,喜欢这里的亭台楼阁,喜欢这里的诗情画意,喜欢给慕名前来的朋友讲述她知道的园子里所有的闲情逸致。我不知是否苏州的姑娘都会这般风雅,但着实被她的这份性情迷住了,甚至于笼罩了整个游走的始末,竟也有些忘却了酷热难当,在她的柔声细语间,空气里仿佛流淌着清泉的味道。
她一边带着我走进“拙政园”的墙门,一边就开始娓娓道来,园子始建于明代,是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所建造。还没等我问出为何称作“拙政园”,她先会意地独白起来,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这个园名,透着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尽管游人如织,我似是在她的声音里沉静下来,心无旁鹜了。
当她念出李白“春风洒兰雪”的诗句时,我们就踏进了东部花园南部的这座三开间的堂屋——“兰雪堂”,园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情操尽在这三个字里了。我知道此行匆匆,所以特别认真地看中间屏门上的漆雕画,这是拙政园的全景图。而她像是这园子真正的主人,那么轻易地用她纤细的手指划上划下地为我指引,拙政园的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林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岿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她告诉我中间这座石峰叫做“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过了假山,就是“芙蓉榭”,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她牵着我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让我凝视飘动的浮云,在她的点拨下,似乎真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她轻笑说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是苏州建筑的特色之一。
片刻的休息,我正好能让眼睛不再那般应接不暇,也乘着她放下了“园主人”的架子,问为何苏州园林甲天下?她的解读简直令人佩服。她说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随她来到拙政园东部和中部之间长长的复廊前。她为我讲解复廊地砖的不同,我却被走廊墙壁上的漏窗所吸引,比起颐和园的漏窗,这儿的更精雕细作,有如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别有一番意境。
她一如继往地悠然自得,告诉我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区,而我因时间有限,只能让她带着拣些重点走马观花了。倚虹轩旁,向西眺望,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居然屹立着赛山寺的塔,她说这叫“借景”,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给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在九曲石板桥上行走,她兴致勃勃地讲述拙政园的兴衰与“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少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在这里驻足,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等等我已无法记全。当我们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时,迎面见到的是“待霜”亭。她还是自然地读出韦应物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我也在这字里行间品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我们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她指给我看“山花野鸟之间”的楹联,一面说这可以算作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中部花园的第二个景区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远香堂”等景点。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看上去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
廊桥“小飞虹”大概是拙政园的代表性建筑了,因为没来之前先看过拙政园的宣传册,就是取的这一景。眼前的“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果真犹如彩虹。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远香堂”,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现在正是荷花盛开,清香的确一阵阵飘到堂内,我是真被园主人折服了。想来我们所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都越来越千人一面,更不可能去重视意境的设计,那些立意深远,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的匾额楹联也永远地消失了,难怪身边的这位苏州姑娘会沉湎于这个几百年的老园子,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实都浓缩在这个小世界里了,有谁会不为之醉心呢?。
中部花园的第三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是园主最喜欢同家眷在一起的地方,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尽享天伦。
到了园子的西部,因为游人过于密集,像是排着队走马观花一样,只记得个“与谁同坐轩”。此轩形似一把扇子,她也是踮着脚尖告诉我,园主是借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示自己的清高。
游览就在西部花园里结束了,整座园林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洋溢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体现着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可谓“人间天堂”。我还意犹未尽,她的一句“这个园子是要挑拣清静的日子来慢慢品的,最好能在雨天来”。更是加深了我内心的遗憾与留连,只好在心里一遍遍重复着“再来,再来”。
幸好有这样一位颇具风雅的苏州姑娘引领,我才得以能“轻描淡写”一下拙政园,算作给自己不枉此行的留念。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