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

2013-10-25 17:53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4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所有关于三国的故事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长坂坡大战,赵子龙白马银枪,孤身救主的身影,让忠臣义士赞叹不绝;而让人充满遐想却又让人扼腕叹息则当属于“六出祁山”,出师未捷的悲壮结局,千百年来总是牵挂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绪。

2006年的夏秋时节,我们走进甘肃礼县祁山堡。祁山堡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的地方,也是《三国演义》中祁山大营的所在地,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神往的地方。走进祁山就是为了探寻1700多年前金戈铁马的征战,寻找隐藏在那块土地上的《三国演义》故事。

千年孤山祁山堡

八月初,我们来到了甘肃礼县祁山乡,拜访了那个孤独站立在西秦岭深处的小山--祁山堡。我们从天水出发,沿着通往甘肃陇南地区的公路向西南方而行,走了60多公里后就到了甘肃礼县祁山乡。

闻名天下的祁山堡,就坐落在一个峡谷中,远远看去祁山堡只是一个小山包,但却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自公元228年春,诸葛孔明第一次兴兵伐魏,将大本营设在这里后,近2000年来祁山就成为中国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或许是承载了太多的希望缘故,或许是其他的原因,那个小山包我看不出来有多么雄伟,尽管它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祁山大营,但的确是非常的普通,以至于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探访者感到失望。

对此我们有些不安,不知道发生在1700多年前的那些故事会不会让我们失望呢?

沿着河谷,顺着山路,我们攀到山顶上。这座山只有二百多米高,但却是四面绝壁,城墙围绕,易守难攻。自古至今,这里就是连通甘肃、陕西、四川的交通咽喉,占据此地可以控制南北山脉和河道,占尽地利优势。

诸葛一生只有两次出祁山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六出祁山”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华章,罗贯中用小说家的手法演绎了千年前的传奇。如今我们剥开那些层层历史迷雾后,能看到什么呢?“诸葛六出祁山”确有其事吗?《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与历史上的诸葛北上伐魏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呢?

据考证,人们常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确切,它是小说家笔下的夸张和虚构。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一生有五次伐魏的壮举,但是不知何故被人们演绎成了六出祁山,或许是人们喜欢六六大顺的缘故吧?在诸葛亮五次伐魏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出祁山,其他三次中有一次出兵陈仓(宝鸡),一次出兵武都、阴平(祁山以南),还有一次出兵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附近的渭河南岸)。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中先后发起了五次战役即街亭之战、建威之战、首阳之战、祁山之战、渭水之战。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起到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五次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其中建兴六年两次,一次为首出祁山,也就失街亭的那一次(街亭之战)。诸葛返回汉中后,当年11月东吴击败了魏军,诸葛亮认为机会来了,于12月诸葛出散关攻陈仓(宝鸡一带),但为魏将郝昭所阻,终因粮尽退兵,他于建兴七年派魏延、陈式分兵奔袭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出至建威(建威之战)。建兴八年,魏国曹真集魏国大军三路攻取汉中,诸葛分兵待敌,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将费曜、郭淮于首阳之南的阳厍(今甘肃渭源县东南首阳镇),这是首阳之战。渭水之战。建兴九年,复出祁山至上?,后为李严所误,粮尽而退兵,在木门道,留下伏兵,射杀魏将张嗔(祁山之战)。最后一次就是秋风五丈原(渭水之战)。

在这些记载中,真正能称得上出祁山的战役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28年的街亭之战,这是诸葛第一次开始北伐,他率领平定南蛮,收复孟获的得胜之师,从成都出发,经汉中,沿阳平关、沮县、武都(治下辩,非今武都)、祁山、西县、南安、抵达天水一带,此次北伐最远抵达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从战术上而言诸葛是相当成功的,然而从战略上来讲,这次北伐是一个错误的行动,因为当时魏强蜀弱,不可逆转,蜀汉只有发展经济才是上策,然而诸葛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而魏军虽然没有战术上的优势,但是却利用战略上“魏强蜀弱”的优势将诸葛亮派遣的马谡击败街亭,取得了胜利。

战争初期,诸葛采用突然袭击的战术,从陕西略阳沿嘉陵江西北而上,经徐家坪,过青泥河、至宁坪、长丰河过飞龙峡(均为小地名),到当时的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然后,经过西峡栈道至祁山,然后兵分三路,一路围攻上?,一路占天水、南安,一路攻取陇西。当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结果关中震动,因为陇西历来是守护关中的门户和屏障。

很快魏国就作出了反应,魏明帝亲至长安坐镇,同时派出右将军张嗔督率步骑5万的长安西进,派大督都曹真驻守箕谷,以防蜀军偷袭。由于魏军张嗔部进军迅速,直趋街亭,同时魏将郭淮则从冀县出兵配合,夹击街亭。诸葛亮精心组织了街亭阻击战,虽然派出了以马谡为先锋,王平、高详、李盛、张休、黄袭等人为大将的一万精兵前去镇守,结果由于马谡的自作聪明,违背诸葛当道下寨的要求,导致全军溃败。实际上,即便马谡按照诸葛的部署,也不能取胜,因为魏军兵力强盛,魏军有五六万人,而蜀汉仅有1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悬殊,街亭失守只是迟早的事情。

街亭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陇城镇一带,是通往关中的战略要点,是通往关中要隘陇山道的西口据点,谁占据了街亭,谁就可以沿陇山道而出进攻关中,唐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陇山道西口失守,唐都长安不堪其扰,这也成为晚唐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见街亭位置的重要性。街亭失守后,诸葛进退无据,夺取陇右的先机已失,而且全军侧翼已暴露在了魏军大军之前,诸葛只得杀马谡、张休、黄袭三人,掳西县千余口,返回汉中。

相对于第一次出祁山,后来的二出祁山就充满了奇幻色彩,将诸葛逐渐推上了神的位置,这是“诸葛六出”中最为精彩的篇章。据记载,诸葛二次出祁山,是在建兴九年二月(公元231年),蜀军出汉中大举北伐,为了解决军粮运输,诸葛改进了以前的运输方法,制作了一种比较省力的运输工具,负担起为大军粮草的重任。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木牛流马”,在史书中他被称之为“木牛”。由于曹真有病,魏明帝调司马懿到关中,但诸葛占尽先机,占据上?、西县等地,割尽小麦后退守两城,然而,后来由于李严等诈传后主旨意退兵,结果蜀军放弃所占的优势,从祁山南撤,在南撤途中,诸葛精心布下伏兵,在木门道射死张嗔。

罗贯中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的心理,将演化成一种借代,一种象征;将其渲染成为诸葛一身最为辉煌的时刻。于是乎,原本并不存在的“诸葛六出祁山”,也就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被人们神化,最终把一个文弱书生,彻底推上神的祭坛。

风风雨雨话祁山

对于茫茫的西秦岭山脉而言,祁山可以说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山包,那么为何它又成为名传千古的“大山”呢?这背后隐藏怎样的谜团呢?千百年来,人们为何对于祁山的具体位置争论一直不断呢?

我们到过的祁山是否就史书中的祁山呢?

历史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人们很难说得清楚其中的微末细节,即便是亲历者的记忆也有各种各样的偏差。祁山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千百年来,人们对“六出祁山”给予如同神化一般的评价,但是却无法对具体的祁山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尤其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大祁山和小祁山”争论让祁山的面貌云遮雾绕。核心问题是对祁山一词是泛指还是特指,一部分人认为祁山只是一个泛指,他们认为,祁山是天水和武都之间,西秦岭大分水岭的统称,但是并没有指明祁山的具体位置。有些人认为祁山就是指祁山堡。

人们对大小祁山的问题众说纷纭,就连《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也是自相矛盾,让人莫明其妙。罗贯中一会儿把祁山描写为一个大的地区,他认为祁山西起上?县南的西县,东到陈仓之东的眉县,东西绵延数百公里,横陈陇坂左右的山脉。而在一些具体的章节上又说的“祁山乃长安之首,陇西诸郡,偿有兵来,必经由此地。”其实,从罗老先生的描述来看,这里的祁山应该是岐山,也就是传说中姜子牙冰冻岐山的那个地方,至今仍有“岐山哨子面”远近闻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则在漾水条下明确指出:“祁山在?冢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经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就有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西南二百四十里。

这些年,在编修史志时,许多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的专家结合当地村民对祁山的认识,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他们认为,祁山是位于礼县东的一条山脉,横亘于西汉水北侧,西起礼县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全长约50华里,祁山中部就是今天的祁山堡。

诸葛北伐为何必走祁山

今天的人们看来,除祁山以外,从汉中还有多条道路可通,夺取长安不一定非要走祁山,即便是在汉代也有斜峪道等路可通长安。为何诸葛非走祁山不可呢?

其实,原因有两点,从诸葛亮的才能来讲,诸葛亮是一个善于利用前人经验,而缺乏自己独创性的人,尽管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见解,但是从根子上讲他是一个守成有余,创业不足的人,不善于冒险。同时诸葛过于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因为出祁山这条道,是汉初韩信从汉中出发夺取三秦的道路了,所以尽管蜀将魏延也曾提出了一个攻取长安的办法,但诸葛最终还是选择了出祁山的道路。他总是幻想能够用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夺取长安,恢复汉家天下。

另外,诸葛选择出兵祁山,其实就为了夺取陇右的物资和人口,从而壮大蜀汉实力。从祁山北出占据陇右的战略好处有三:第一扩地盘,结连羌夷,夺取物资;第二,切断关中和河西的联系,第三,战略包围关中。诸葛兵出祁山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关中的屏障,对关中形成战略包围,同时,为蜀国夺取关中,陇右的人口资源。

原来在东汉时,陇右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地,非常富庶,这里有两当水、永宁河、泥阳河、下辨水、西汉水等,不仅盛产粮食,而且也盛产军马和盐。祁山堡所在的礼县是秦人的发源地,而秦人就是以养马出名的,同时礼县的盐官镇(也就是卤城)出食盐,至今这里仍在生产食盐,在古代粮、马、盐都是难得的军用物资。而且陇右地势高峻,易守难攻,特别是陇西,祁山一带全是高山深谷,重峦叠嶂。而且民风强悍,尚武精神浓厚,可攻雍岐,南下阶成,可取梁益、西指兰会,可占河湟。

这才是隐藏在诸葛出祁山背后的苦衷。

因为祁山在魏国管辖天水郡最南面的西县边界上,也魏蜀两国的分界线,出祁山就意味着伐魏,维护和恢复大汉的正统统治。因而人们把“六出祁山”看作是对曹魏的斗争,是恢复汉王朝正统统治的象征,进而演绎成为争议的化身和象征。所以,诸葛亮的一些伐魏征战尽管发生的祁山以外的其他地区,但人们仍然愿意把它称之为“六出祁山”

千百年来,“诸葛六出祁山”是一段让无数人仁志士欲忘不能,欲说还休的故事。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