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秋风五丈原:一个文人的末路

秋风五丈原:一个文人的末路

2013-10-24 02:43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42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注定有一个地方会成为诸葛亮最后的舞台。五丈原就在这无意中,成了一个文人谢幕的地方。

秋风五丈原,五丈原秋风。五丈原与秋天相连,飘荡着苍凉的色彩。诸葛亮辉煌光环背后,就他苍凉的一生。

人们往往将诸葛亮,比作智慧巨星、一代贤相。实际上,漂亮的光环掩盖了一种真实:人们津津乐道的六出祁山不过是一个末路文人避祸的手段而已。

但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对一个文人的敬仰。到五丈原,我们就是带着敬仰去的。

秋日的关中平原,飘荡着淡淡雾气。离开宝鸡市区,我们沿着一条乡村公路前行。挑担的行人,无语的黄牛,使这个充满王气的平原,异常的静寂。

默默地走向五丈原,这是我们在心中无数次盘算过的最好的方式。

五丈原,距离岐山县城20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是古代军事家行军布阵的好地方。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出师伐魏,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

然而人们想象不到,五丈原这个名字是秦二世胡亥所起。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

其中以秦二世胡亥的传说最为有名。有一年,秦二世西游,行至陂陀坡,虽取水冲凉,但仍无济于事,只好上了坡来到原上,这时原上秋风习习,顿时心旷神怡。接着一阵风起,刮起一阵旋风,风柱有五丈多高。有人说:“尘柱通天,吉祥之照也。”,秦二世遂写下“秋风五丈原”。

五丈原的秋风,因秦二世而起,因诸葛而落。秦二世是汉家四百年天下的前生,诸葛则是汉家天下的尾声。秋风落下,恢复汉家天下的愿望就只剩下了叹息。

这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从一开始,悲剧就已经铸就了。诸葛亮也许想不到,命名五丈原这个地方的是秦二世胡亥,最后断送秦朝。同样,诸葛亮的死,也断掉了“恢复汉家天下”的最后一点希望。

率十万大军的诸葛亮,改变了前几次策略。从汉中出发,沿古栈道,直出秦岭咽喉要塞斜峪关,向西占据五丈原。丞相安营扎寨后,分兵屯田,用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以作持久打算。所谓“据险先收五丈原,驻军分辟渭南田”,就是当时的真切写照。

一个多小时后,五丈原到了。果然地势险要,抬眼望,巍巍一岭,如横贯长蛇盘曲,三面临空。“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这是苏轼的描述。

从三国末年起,人们就在此建庙筑祠祭祀,一直延续到今天。北宋苏轼就曾写过诗,现在我们看到的庙是元代始修的。到今天,五丈原诸葛亮庙已经有过几十次大修了。

从“盘盘道”上原,600多级台阶,一步一个,我们在逐渐接近。从南阳纯儒到西蜀贤相,诸葛亮以《隆中对》入世,以《出师表》而收场。他肩扛着兵慌马乱年代的文人理想,出则为帝王师,退则却无法笑傲江湖,只能自保。

终于爬到了原上,“五丈原”三个字却向我们压了过来,这是后人立在盘盘道尽头的一块碑,如同诸葛亮的眼睛注释,一个个拜谒者。绕过石碑,就是古色古香的庙门了。门上悬挂着“五丈原诸葛亮庙”的竖匾,两侧“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的名联,让每一个来访者怦然心动。

诸葛亮成就了五丈原。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文人在此上演了最后一幕。进驻五丈原后,诸葛亮不断制造战机,正面攻击,跨渭登原;西线运动,佯攻阳遂;前后夹击,死守斜谷;诱敌深入,火烧葫芦峪……,然而一系列的军事策略,未能调动敌人,找到有利战机,最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在山门外面的广场上,有一个石碑,这是日本人写的“心外无刀”,是说诸葛是一个胸中装有百万雄兵的军事家。

由山门而入进到第一座院子,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由此往里,步入宽敞典雅的献殿。献殿左右墙壁上,保留着清代的彩色壁画,分别绘着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内容,形象逼真,神采飞扬。东墙壁下,镶嵌着0.7米见方的青石4O块,上刻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加上精美的雕刻被称为“三绝碑”。

再往后就是正殿3间,左右各有1间陪殿。正殿中间安放着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纶巾羽扇,仪态端庄,犹如仍在此处运筹帷幄。两边是姜维、杨仪、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塑像。

除了这些建筑之外,我们还看到了诸葛亮的八阵图。

知其不可为而为,诸葛亮背后一个无奈文人的无奈之举。尽管诸葛亮在茅庐中提出三分天下的设想,进而一统中原的设想,并由此成为打动刘备的见面礼。

可人们评论说“得其主而未的其时”。可见善于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对于个人出山时机选择,极不成功。但这是他最后的机会,放弃刘备就意味着一个文人失去了施展的舞台。

曹操已经形成了军事上的优势,日益骄横。对于人才不再求贤若渴,即便知道,也未必能有三顾茅庐心情。孙权据有江东,手下谋士成群,而且诸葛亮的哥哥已经在那里高就。而当时除了流浪军阀刘备有点志向外,其他皆是庸碌之辈。

在一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诸葛亮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举一州之众,而收九州之国,屡次北伐成了诸葛亮无奈之举。恐怕诸葛亮也没有想到,他曾经给刘表之子刘琦出过的带兵避祸的主意,最后也在他身上重演了。

从三顾茅庐到收西川,刘备和诸葛亮很快度过最佳的合作时期。年轻的文人尽管博古通今,但并不懂得官场的厉害。火烧博望、三气周喻、攻取西川、收复汉中,一个文人在军事上表现得过于出色了,功高震主就注定他后半生的悲剧。

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或者害怕,在征讨孙权的问题表现了出来,最后在白帝城形成了白热化。所幸的刘备死了,否则后来诸葛有没有五丈原,还很难说。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在史书简单记述的背后,是一个矛盾重重的现实。出茅庐之后,危机重重的刘备,不得不利用诸葛,化解各种危机,从军事到外交,诸葛的表现震惊了所有的人。

身为君主的刘备自然知道,诸葛亮的所蕴含的号召力。221年刘备称帝后,诸葛担任丞相。矛盾逐渐显现了,最后的远征孙权的问题上表现出来了。

按照常规刘备东征孙权应该带诸葛亮去,但是诸葛却留守了。有了点实力的刘备,第一次带着几十万部队出征,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在三国时代绝对无人抵挡得了。

这肯定是一场手到擒来的战斗。刘备急于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没有他我也照样能打胜仗,以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弱于诸葛。结果,损兵折将,最后使蜀国危机四伏,少数民族叛乱,曹魏大军五路压境。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说,我的儿子能扶则扶不能可取而代之。一世枭雄的刘备使出杀手锏,诸葛无路可退,只能叩头,“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枭雄的谋略将一个文人逼上绝路上,退则笑傲江湖只能成为一个梦想,更不能自立为主。

庙内有诸葛亮衣冠冢,冢旁是落星亭。松柏围栏,象征辅佐刘氏父子的28年的28个栏杆,将衣冠冢围得严严实实。相传诸葛病逝后,将士们将衣冠埋葬在这个地方,以作纪念。诸葛的墓则在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落星亭也颇为小巧,六角攒顶,亭内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传是诸葛亮逝世时天上陨落的将星。五丈原东麓至今有落星湾、星落坡地名,据传此石即从彼处移来。

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成了一个“修补匠”,七擒六出,可谓是南征北讨,最后星落五丈原。从表面上看,诸葛亮为了蜀国尽心竭力,实际上是因刘备猜忌而延续下来的局面并没有消除。明知道“举一州之众,而收九州之国。”不可能成功,但是还是一次次北伐,其实是拥并自重以求自保。

这里我们不难明白,诸葛为何一次次拒绝名将魏延的建议,不是因为建议不好,是因为魏延原本是刘备的部曲,对刘氏非常忠心(真实的魏延与《三国演义》中的截然不同)。“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行”的局面,也是自保心态造成的。人才问题一直困扰着蜀国,但诸葛很少选拔人才,没有锻炼的机会就没有高水准人才,这是必然。选拔人才势必要放权,难免就会出现失去控制的局面。

从用兵上来说,蜀兵远道而来,易于速战速决,而诸葛亮每次都打成持久战,这种状况与诸葛谨慎的心态有关,更重要的是害怕损失,进而失去拥兵自重的资本。234年,诸葛最后一次出祁山,占据斜峪关后,本应西出武功,在平原地区突袭魏军,结果诸葛占据五丈原后就停滞不前,失去了战机。司马懿听说诸葛占据后大为放心,同诸葛打起消耗战。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时,蜀国远不如今天富庶繁盛,有人测算说只有200万人,按照常规应当休养生息,诸葛却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试图消耗敌人,结果消耗了自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为求自保,诸葛需拥兵自重。

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文人就这样走完他的末路,形形色色的说法,至今层出不穷。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秋风五丈原:一个文人的末路》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