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死神也怕李兰妮

死神也怕李兰妮

2013-10-22 12:43 作者:禅雨 阅读量:3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静心沉思,李兰妮的《旷野无人》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将给多少患有抑郁症的病人特别是患有精神病毒的病人,也应包括那些身患疑难重病的患者,带来生命与生存的活力,带来摆脱痛苦摆脱精神桎梏的希望。

——读《旷野无人》

从《中国作家网》上读到关于李兰妮即将出版《旷野无人——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和李兰妮的编辑、朋友、中国作协有关领导对李兰妮及其作品的评介,十分震撼。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知我者谓我心忧——摘编自《旷野无人——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写在前面、内容摘录、后记、李媚:为兰妮而写、关于<旷野无人>、李兰妮的<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旷野无人——一个癌症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一个人和抑郁症的战争、田惠平信件、我和兰妮有个约定、贺绍俊:给李兰妮的一封信、别让灵魂再抑郁等13篇文章。

李兰妮不仅是一个出色的中国作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坚强女性,因她是一个与绝症与死神厮杀,在血与泪的搏斗中,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妥协没有后退一步,她从“生不如死”的境地,一直杀向心灵深处,她把与绝症斗争的亲历故事、病史称之为精神档案,她用震撼人心的又幽默智慧的如椽之笔,向读者诉说了一个鲜为人知(其实是很多有识之士也很无知)的有关癌症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历程和心路历程。我仅从她的简编缩写的《旷野无人》中已经读出一个美丽善良而又如此英勇斗争的女性的一颗博爱之心,她,不仅是为自己,为所有患有癌症抑

郁症亦或是各种精神病、疑难杂症、处于死亡边缘的病痛者,亮出一面生活的旗帜。

李兰妮在缩写稿中开篇简短几句话也足以抓住读者关注的目光:

旷野无人。你的身、心、魂、灵散落迷失在死荫的幽谷。旷野无边无涯无日无月,你不在人世,你在旷野。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有口无言。你摸索着,爬行着。你触摸过死魔的脸,那是一张轮廓俊朗的脸,清爽,光滑,结实,年轻,浮起微笑的唇纹。

癌症开过3次刀,做过4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起至今,你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你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你每天要在脑海里反复抹去这句话。

常有人问:你在写什么?

什么也不写。

那你每天干什么?

心里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为了活下去,她在斗争,她在拼搏,她要活得幽默活得潇洒。她甚至于不相信自己得了抑郁症:“我可没想过自杀!现在抗癌药进步多了,我不至于痛得要自杀。我跟主治医生也说过,绝不会让癌症吓死。认识我的医生都夸我心态很健康。我这人真的没啥可忧郁的,我要是有抑郁症,恐怕世界上一半人多都有这病。(笑)哪怕是全省人民都抑郁了,也轮不到我这种人。”

李兰妮在拨开心田的荆棘中寻觅童年的阴影,坦诚地披露家庭的隐私中儿女与父母的恩怨,但她还是把泪和痛咽了下去,她的心意很明朗:“每一代儿女对父母都有怨结。时代不同,怨的程度也不同。可是每一代人都把深怨埋藏在心底。此时,我可以摸着良心说,我对父母的怨恨已经化解了。因为我终于把长在心里的结石挖出来了。我这一代人,许多人和我有相同的经历,不是我们父母的错。但是,我们必须疏通情结,在精神层面释放这种压抑,亡羊补牢,为的是,减轻下一代、再下一代的精神负重。”

每一个梦都与死亡纠缠。为摆脱抑郁症的困扰,她博览群书,读了大量中外许多关于抑郁症的记载和描述,为了使人们走出对抑郁症的误解,她用自己的生命在诠释,在宣告,在呼喊,声情并茂,发人深醒:

抑郁症病人常遇上被人用指头戳捅伤口的“安慰”。没人理解,无话可说。这也是某些病人不得不死的原因之一。这类误解太普遍。所以,精神卫生科门诊宣传栏上第一句话就是:“抑郁症跟意志、品行无关。”这句话让许多初诊的病人释然,并心存感激。如我患的抑郁症,就跟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严重失衡有关。简言之,我必须服用精神化学药物,补充5—羟色胺。否则,即使天天看心理医生都救不了我的命。

出版人潘凯雄说:所谓文学,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本书那丰厚而现实的意蕴,这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身为人类,还有什么比生命与心灵更值得珍重和呵护的呢?现在李兰妮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将自己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五年的亲身经历,以原生态的“认知日记”并辅以“随笔”、“链接”和“补白”等组合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抑郁症很痛苦,甚至生不如死,但并非不可改变,而改变的主动权就操在你自己的手中。

……“这是一部勇敢而顽强的作品。就是这位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了五年的李兰妮早在1988年就罹患癌症,历经三次手术和五次化疗;近五年来,一直都要服用赛乐特、奇比特一类抗抑郁药,病魔的侵袭使她一次次深切地感受到:活着比死要艰难!几度痛不欲生!然而,李兰妮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走了出来!她不仅不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还从一个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读这部《旷野无人》,你就会知道自己对人类精神疾病的了解是多么的无知”。

……“这是一部超文本的厚重作品。“认知日记”在告诉你如何自我疗救;“随笔”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链接”在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的经典认知;“补白”则将前三者串连成珠。四部份浑然一体,”读者看了这本书“如果你不得不面对人类各种精神疾患时,能否敞开心扉,用阳光来驱逐阴霾。太阳终究每天都要升起,总有一天会照到你这个即使不起眼的小角落。”

李兰妮的朋友李媚说:兰妮只能用文字戳挖着自己的心,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写。兰妮只能抽出自己的血,用刀割伤肉身……,她的生命就是在这样一种惨痛的自残中,得以保留。对于不会流泪流不出泪的兰妮,恐怕这是唯一的出路了。人不能全部密闭似的被围困,再坚强的人也不能。我想,如果没有要将这一切告诉世人的念头,兰妮也活不到今天。没想到她把自己撕扯得这么令人心碎……。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在评论文章中说:“你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你的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是过分的。”他说李兰妮所做的伟大的启蒙,就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上个世纪的思想启蒙是关乎人类社会命运的启蒙,而李兰妮现在所做的启蒙是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启蒙,进而从整个世界范围和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启蒙同样重要。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启蒙的必要性,还没有多少人在进行这样的启蒙。像李兰妮的作品中涉及到的不少国外的心理学家、医生以及抑郁症患者所写的书,大概都可以看作是在做这样的启蒙。但李兰妮并不是重复他们所做的工作,她在这种启蒙中具有其独特性,这不仅在于她的经验的独特性,而且还在于她的结构的独特性,而结构的独特性是由她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的独特性所决定的。结构上说是分为四个部分:认知日记、随笔、链接、补白。李兰妮对这四个部分做了简单的解释。

我特别喜欢和看重李兰妮的“认知日记”。因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独特价值的部分,所有的写作都是由“认知日记”引起的。李兰妮告诉我们,一些医生认为患者自己每天写“认知日记”可以帮助抑郁症的治疗,于是她接受了这种方式。从2003年6月6日起,在她抑郁症最为严重的时候,她以顽强的意志坐在了电脑前,开始写认知日记,记录下她患病中的思想、情感以及潜意识。认知日记一直写到2004年8月7日,在这里我们能读到82篇认知日记。读这些认知日记,能感到她当时在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与其说她是在写日记,还不如说她是在以写作的方式与抑郁症抗衡。这时候的她也许不是非常理性,不是非常清醒,她的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了一个无形的战场,与抑郁症进行着一场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我们可以发现,抑郁症就像一个精神病毒,在她的意识深层疯狂地肆虐。贺绍俊说:我不是医学专家,但我想医学专家一定会从她的认知日记里看到重要的科学价值。即使是一名普通读者,读到她的认知日记后也一定会感到震惊。他们甚至有可能会掩卷反省,在自己的意识深层是否也曾有过与你相似的经历,因为平时我们只关注到生理上的病毒,担心生理上的病毒破坏我们健康的肌体,却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一种精神上的病毒。然而精神病毒也许无处不在,它在无时不刻地侵扰着我们健康的精神。

我常自以为,我的虽不是绝症却也是在极为痛苦与残酷的病魔欺凌下,活得生不如死,几经挣扎与抗争未能摆脱死神的追击,虽然我在梦幻中多次想走进自杀的行列未果,但又时时想往。我不知我是否也走进了抑郁症的行列。我惊异于自己意识深层却也有李兰妮式的相似经历。尤其欲与李兰妮相比,很多生活实际,是有过之无不及。但区别是,她并不为生存忧虑,大医院可以随进随出,没有家庭负担,没有生活羁绊,钱可以大把大把的花。而我不能,制约我的因素太多,尤其经济制裁,我不能与专家教授对话,我只能在活棺材里奋起抗争。但当我看完李兰妮的《旷野无人》,心地坦然了,似乎对战胜病魔找到了一个最为有力的武器。因为死神也怕李兰妮。

静心沉思,李兰妮的《旷野无人》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将给多少患有抑郁症的病人特别是患有精神病毒的病人,也应包括那些身患疑难重病的患者,带来生命与生存的活力,带来摆脱痛苦摆脱精神桎梏的希望。价值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仅这一点也足以使我要为她,一个英雄式的与死神交量后获胜的“美丽”女人,报以最真诚的祝愿:愿你的前景一定阳光灿烂!

2008年6月19日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死神也怕李兰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