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干部的助学情结
导读辛苦工作几十年,离休了,按说他也该享享清福了,老婆贤惠,子女孝顺,收入稳定,衣食无忧。可他不想享清福,他说,自己是党员,总想着再为党和国家做点什么。
春节前夕,年味渐浓,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家长蹬三轮车从乡下几十里外赶到伊川县城。他要来看望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干部,对其资助自己孩子上学的崇高精神品德,十分感动和感激。他要当面致谢。
下午两点半,这位学生家长在多次被婉言谢绝之后终于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健康开朗的慈祥老人。两个人一见如故,互问寒暖,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室外北风刺骨,寒气袭人;室内真情切切,暖意融融。那场面,那真情,足以融化冰雪,温暖寒冬!
几个月前,新学期开学不久,一位离休老干部找我畅谈了他的助学计划。他打算每年拿出5000至10000元资助两个学业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终身学业。去年已资助了一名学生,今年委托我再为他联系一名资助对象,条件是:家庭困难,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对于老干部的信任我不敢稍有懈怠,经认真调查,反复了解,选定了一名伊川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资助对象。这名学生家在农村,兄弟三人都在上学,靠种二亩地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父亲每年大部分时间都要外出打工,跟着建筑队干活,但挣的钱对于孩子们上学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可谓杯水车薪,每学期都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总是一拖再拖,东挪西借。可偏偏他家的孩子人穷志大,学习特别刻苦,成绩非常优秀。我乐意为老干部和这名学生牵线搭桥,几个月来,这名学生每月都得到了这位老干部的爱心资助。
老干部关心学生的全面进步。他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立报效祖国的大志。除了学习优秀外,还要锻炼好身体,因为身体是知识的载体,自己的本钱。每天要保证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要有体育爱好和专长,因为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加交往,培养意志和毅力。真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
这位老干部1949年参加工作,1954年入党,18年前离休,今年78岁。——请原谅我没有写出他的真实姓名。因为他反复交代,他的助学善举一不求回报,二不要在社会公开宣传。还是笔者提醒他,如果他的善举能成为“敲门砖”,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辐射更多的人奉献爱心的话,为什么不能宣传一下呢?他才松口:“如果我的善举能辐射更多的人奉献爱心,让全县所有家庭贫困的学生都得到资助的话,不妨把这个事情宣传一下,但一定不要说我的名字。”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以“老干部”称之。
辛苦工作几十年,离休了,按说他也该享享清福了,老婆贤惠,子女孝顺,收入稳定,衣食无忧。可他不想享清福,他说,自己是党员,总想着再为党和国家做点什么。资助贫困学生,既资助了这个家庭,又为国家培养了人才。自己有工资,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自食其力,家庭虽算不上富有,但每月拿出一点照样还能过得去。但他从小失去母亲,在苦海里泡大,吃过糠,咽过棉籽饼,连饼上的花絮都咽了。所以今天他“对物质的追求没有奢望,日有三餐饭,夜有一张床,足矣。”听到这里,我不禁对老人更加肃然起敬。知足而富。难怪他近八十的人了,身板还这样硬朗,走路一阵风,一口气能登上七楼,坚持到野外开荒种菜,原因就是他有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充实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说起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给自己总结了四大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美好理想,共产主义;坚定信仰,马列主义;乐善好施,出资助学。
在所有的善举中,他最赞赏出资助学,所以他对助学有一种很深的情结。几年前,听说洛阳龙门镇一名学业优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就要放弃学业,他慷慨资助,先后资助1万多元帮助该学生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今年初冬,他到某村走亲,得知两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买不起学习用品,他当即掏出200元资助他们……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