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离开黑暗与愚蠢”的一盏明灯
导读不想成为天才,也要集中精力和时间。王蒙说“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才”,与人们对天才的定义(如勤奋、汗水、运气)有所不同,这也是他的“无为有为观”的延伸发挥。
——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随想录
在这烦燥的世界,能静下心来读书很不容易;在与时俱进的经济年代,为生存为名利为追求自由幸福而劳碌奔波的氛围中,能静下心来读书很不容易。在这科技进步知识爆炸信息流通网络渗透的年代,认真读书还有必要吗?在这歌舞升平物欲横流电视电脑普及寻常百姓家的年代,认真读书还有必要吗?我的回答是:很有必要!劝君挤出时间多读书,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为让你的生命更美丽更健康,活得潇洒一些精彩一些有意义一些,这是少不了的一道风景线呵!
读书,每个人都会有所选择。我想读的书自然已经不同于年轻人的偏爱刀光剑影神异鬼怪特幻魔踪,除了文学类就是偏于人生生命生活的哲理探讨与梳理,这大概也是年龄的区别吧。
最近偶然读到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深感受益非浅。
“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言的开头语,较好的概括了作者用生命用思辩用心血写成的这本书。
诚然,王蒙不是一般的人,他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又有那么多高高的头衔,尤其他曾是共和国的文化大臣,跻身中央领导阶层。看看他的著作年表,你也不能不瞠目结舌。
从1955年开始(21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儿》,1956年发表《春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的轰动效应是他成名的奠基石),直到2002年出版散文系列《印度纪行》、《访日散记》、新旧体诗歌、杂文作品等一千多万字。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荷兰、瑞典、挪威、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拉伯、越南、希伯来、维吾尔、哈萨克等20余种语言文字,并在相应地区和国家出版。除国内多次获奖外,并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作学会和平与文化奖。
这样惊人的创作成就,尽管国内也有为数不少的作家能与之相比高低,不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没有对王蒙的著作进行过扫描。
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王蒙不是高高在上高谈阔论圣人自居,不是在宣耀自己机械说教咄咄逼人。而是以一个谦诚的学者,躲耕的作者,年迈的老者,幽默的智者,让自己“站出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心掏出来,做成蛋糕,让读者去评尝。
有位名家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真正的读书能读出味外之味,不是浅尝则止囫囵吞枣,不是走马观花一目了然所能得到的。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的思想与书中的思想进行交流,才能读出收益,品出味外之味来。
谈人生哲学的书很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王菩萨的誓言,被王蒙借来说明写这本书的理由,谈人生哲学也棋高一著,水到渠成。
多少人在悲叹人生苦短,生命有限,在历史的长河中瞬息消逝。多少人在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成功与辉煌,多少人在寻找自己的欢乐与自由,情爱与安康。有人得到了,有人失去了,有人永远在有为与无为的边缘苦旅,终老一生。
生命的意义,人生哲学的精髓,对我至今仍是一门艰难的学习课题。自从16岁参加工作后,一直是糊糊涂涂马马虎虎昏昏沉沉的走过了大半辈子。当然,谁都懂得,人活在世上,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吃穿住。(耗费的心血时间几乎占用了生命的90%,谁也无法否认的天经地义)尽管国家在发展中,尽管还有不少人未能解决温饱,但饿肚皮的日子如今是少而又少了。“毕竟人的欲望不仅是肠胃与生殖器直到四肢的欲望,也包含了大脑与心灵的欲望”。这后者,有多少人能做出一番有价值的思考呢?诚于我,就显得那么苍白与无知。
在人间,多数人和普通人都是挣扎在为改善生存境遇,为改善生存权利和质量在奔波在劳碌在周旋。但人间处处有“地狱”。这地狱并不全是苦难的代名词。为战胜苦难,人类在寻求真理救助,于是就有宗教就有主义产生,就有唯物唯心无神有神论产生,马列与佛教不是水与火,某种意义上倒是殊途同归。“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与“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难道不都是为人类造福音的不同颜色的火花吗?
感悟人生价值与“有为无为”观。读王蒙的这本书,感悟最深莫过于他对人生“有为与无为”的独到理解和阐述。“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把自己摆进去想,就觉得大冷的冬天也会汗颜的。人生的许多悲观与愚蠢,许多无知与失败,难道不正是从这里演化而来?譬如我。
“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要达到无为的境界,必须懂得无为的效率、事务、节约原则,具备聪明的风格,沉稳的幽默,豁达的耐性。难,很难呵!但你做不到,也就无法离开低级趣味,无法离开鸡毛蒜皮,无法离开蝇营狗苟。无法摆脱愚蠢与悲观,无法摆脱无知与失败。如果总结我的人生经验,回头看看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有悲观与愚蠢,无知与失败,都与“有为无为观”不无关系!
王蒙说:“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智商,是一种理想境界即化境,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得到做得到的”。这是他读老子的精辟理解。所以他用幽默的哲学口气通俗地说:人比人,气死人?还是学学老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概括道家的要旨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无为无不为”“因循为用”,正是“道法自然”具体而扼要的说明。“因循为用”,又正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这也说明如能深入研究《老子》,学学老子,虽其辞难懂,但能知其意,不忘要旨,读之能豁然贯通又有何难?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当是“人的存在和自然规律有密切关系”。而自然规律是不能凭人的意志而有所作为的,故随之而有“无为”之说。什么是“无为?”就是不能改变事物各自的规律而有所为。因而“道法自然”也就是必然的了。
马善人骑,人善人欺,是客观存在的,骑马欺人与被骑被欺的马与人都是辩证的。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虽非大才,必有可取,找到自己的劣势和短处,就不必去这山望着那山高,就该横下一条心认命服输(也无需自卑心有天高命如纸薄),人各有机遇,无论花木逢春还是山穷水尽,无论是天缘巧合还是擦肩而过,各人骑着自己的小毛驴看自己的唱本,能幽闲幽默的活着过,欢乐与幸福在平静与心安理得中,也许早就跟随你滋润过了。你还能期求熊掌与鱼代替馍饽大米饭做主餐?想通了,也就可能离化境近一点。但化境仍然是很难达到的一座山,一般人一般情况下是爬不上去也翻不过去的,但你要做一个主宰自己生存自由和命运的人,你就必须去爬去翻。
王蒙说的“化境”就是大道无术,大智无谋,大德无名,大勇无功。这“四无”确有些浪漫和诗意。高贵与贫贱,愚者与智者没有多少区别的理由就是概莫能外。
“愈是处在逆境下愈要争取生活的快乐与学习的长进。生活是不可战胜的,邪恶者永远不可能全部摧毁生活的乐趣”。如同找到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鼓舞力量:“苦中作乐,是为了活下去,因为谁活着就看得见。这里绝不是美化苦难和为苦难辩护,但也绝不是只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苦连天。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生活的力量仍然有可能战胜不让你好好生活的力量,对于不让你好好生活的邪恶力量来说,你能好好地生活就是针锋相对的回答”“只要你自己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谁都奈何不了你。不管处于怎样的逆境,自己精神上不垮,谁也就无法把你打垮”。
不想成为天才,也要集中精力和时间。王蒙说“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才”,与人们对天才的定义(如勤奋、汗水、运气)有所不同,这也是他的“无为有为观”的延伸发挥。人活了大半辈子,还不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才能有所知,有所长有所短才能有长。穷一生精力,能做好一二件事,或许能叩响天才的大门,那才是悲哀呵!但悲哀就是这样笼罩在许多人身上,诸如我:从事的职业多,当农民当工人当兵当职员当个小秘书小头儿的,或许是身不由己,别无选择。但学习和爱好,钻研与实践的领域和内容太多太杂就是在无端的消耗和浪费时间了。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尤其干毫无把握或不能胜任的事,更是在扼杀自己的生命了。
回忆自己一生中的许多惭愧与懊悔,听听王蒙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轻歌慢呤,让自己未了的人生更明朗一些,轻松一些,洒脱一些,或许经过努力,能得到一些光明与智慧,能离开黑暗与愚蠢苦海!
2010年7月11日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