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一箭仇》
导读这个公子小白从落难公子到初即王位,靠的鲍叔牙。但日后成了“春秋一霸”,恰恰是因为他不计前嫌重用了曾与他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从而名扬四海,威镇八方。
《一箭仇》是出盖叫天演的武戏。讲的是“托塔天王”晁盖被曾头市的史文恭箭射身亡,梁山举寨复仇的事。
“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历来被称为“好汉”。这些“好汉”是以抢夺国家的运钞车而起家的。“好”在哪里,我至今没想明白。
单说这《一箭仇》,为大哥报仇,这对啸聚山林的人们来说当然是“义不容辞”了。
然而,我看着这出戏(也许剧情,意义并不怎么),却又想到了另外的《一箭仇》,那就是管仲射伤齐桓公的那一箭之仇。
据冯梦龙说,管仲箭法颇好。他自以为一箭出去,公子小白(齐桓公)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必死无疑。谁知道公子小白有急智在装死,怕的是管仲见他不死连续发箭而致他于死地。
这个公子小白从落难公子到初即王位,靠的鲍叔牙。但日后成了“春秋一霸”,恰恰是因为他不计前嫌重用了曾与他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从而名扬四海,威镇八方。
同是“一箭仇”,也许是他们身处地位不同,政治气度不同,各自的需求不同,处置的结果也不同。在齐桓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那惊人而有效的“容人之量”。其实,无论是上天说(弥勒佛)“大肚子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还是着地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管是古人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还是今人所倡导的“统一战线”,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容纳一切,这就是做大做强事业的基本和基础。按照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反之,不能容人的,最终也不能为他人所容。
从齐桓公以“容人之量”来化解“一箭仇”,从而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这个事例来看,我们的“王”也罢,“霸”也罢,领导也罢,事业也罢,确实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吾友”的这种气概、气势和气度。弄几个人,搞几根篱笆一圈;这是我的人,这是我的地盘,那你就永远把最大多数的人们和界域与自己隔绝开了,永远是只呆在井底的癞蛤蟆。
癞蛤蟆又能成什么气候。
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