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老师的鼓舞

老师的鼓舞

2013-10-25 18:40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和那个同学一直在坚持着文学创作,虽然现在成就不是很大,但也都是属于作家之列的人了;同学后来在民间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作出版了两本民间文学作品,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我至今还依然坚持着文学创作,到现在也没有丢弃,三十多年了,虽然因为生活和人生不顺利的种种原因,中途有过间断,但总也舍不得抛弃自己喜欢过的文学创作,始终心里惦记着文学,坚持到现在不容易;能够坚持到现在应该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像我母亲一样大年龄,一样慈祥的老人;那时,有同学背后叫她唐老太太;唐老师也确实是个老太太了,大概当时快带退休的年龄了,反正已经有五十多岁的样子了;唐老师平时戴一支眼镜,如果是上课,特别是看课本的时候,还要戴上一支眼镜,两支眼镜都戴上的时候,唐老师才能看到课本上的字体。

唐老师很和蔼,对于我和另一个同学喜欢有加,都是因为我和这个同学都喜欢文学,喜欢诗,并且诗歌和作文都写得不错的缘故。

在我们毕业两年后,唐老师还在低几届的班级中夸奖我和这个同学,我们成了唐老师的骄傲,成了她以后给学生授课时的谈资。就像毛泽东的老师夸奖说:自己有两个好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一样。当然我们不是搞政治的,而是喜欢文学创作的。唐老师对我和这个同学的性格很了解,但是对我们的性格都有概括性的评价:说我的性格像个大姑娘,比较腼腆,不怎么爱说话,看样子很内秀。这样的概括对于我当时的性格来说是很到位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性格。概括我那个同学的性格是这样的:聪明,机智,口气好。说我们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截然不同。这是比较准确的。当然这些都是听我邻居一个比我小两届的兄弟说的。这是在我高中毕业的两年以后了。

我曾经就读的中学距离村子二里远,文革前是一所赫赫有名的中学,是不本市重点中学,那时有很多高干子弟在这里住校上学,校园很大,是北京少有的。我在这里上学的时候已经文革期间了,初中加高中五年全部在文革期间。一个年级高中就我们一个班,教我们的老师也都是中学一二级教师,这种师资力量在当时是很强大的,各科课程都有高水平的老师,对我们学生来说是极大的福分。

我和那个同学各科的学习成绩都不错,那个同学除了俄语之外,其他的课程都相当不错,那个同学是发憷俄语的。我们在学习上并没有费什么劲,但是考试的成绩都不错,在班上名列前茅,六七门功课考试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后来我和那个同学自己调整座位,坐在了一起,这样在课堂上写诗更方便了,也便于交流和商量。除了语文课,我们其他的课都在写诗,教我们数学和其他课的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还管我们,叫我们上课注意听讲,不要做其他的事情,后来老师也不管我们了,因为我们的考试成绩不错,让老师也没了脾气。这样在上高二的那年,我和同学共同创作了两本诗集:《山清水绿》和《雁岭春早》。语文老师对我们的诗评价也很高,拿着两本诗集我们自己跑出版社,虽然没有出版,但得到了出版社编辑的好评。那年我们十八岁,是我们梦想做诗人的年龄。

我和那个同学一直在坚持着文学创作,虽然现在成就不是很大,但也都是属于作家之列的人了;同学后来在民间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作出版了两本民间文学作品,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也成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会员。这么多年没有见到唐老师了,她应该快九十岁了,不知道唐老师是否还健在。前些日子回郊区老家问起同学:不知道唐老师是否还在?我们都在惦念着自己的老师。我想:我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取得的一点儿成绩,也算是对唐老师的回报和感谢吧。

说实在的,真想去看望唐老师,我们应该拿着自己创作出版的著作去看唐老师,但我还没有自己的专著出版,又怎么去看望唐老师呢?对于我来说,现在这是心中的遗憾。但我始终也忘不了唐老师。唐老师一直在鼓舞着我在文学创作上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也是一直在这样坚持的。我始终感谢唐老师。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老师的鼓舞》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