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带来的“难题”
导读最简单概括的说法,就是明朝有个一向不做好事的太监首领刘谨,惟独在法门寺平反了一桩冤案。而贾桂在剧中的角色就是刘谨在审案时一个“书记员”,实际职称可以算是个“高级太监”吧。
提起京剧《法门寺》,它的出名倒是在发掘出轰动世界的佛舍利子之前。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延安时,竟不厌其倦地看过四遍这出戏,并多次在他的讲话中甚至著作里都提到了《法门寺》。他非常反感剧中的那个贾桂,“在他上司的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并强调“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要有自尊心”。
当然,毛泽东的讲话是有所指的。他向来主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要依赖他人的援助,“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甚至在一次批示中直截了当地喊出了一句口号:“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贾桂(即奴才),是谁也看不起的”。
在毛泽东旁征博引、气势恢宏,挥洒自如的笔锋下,一出《法门寺》竟凸显了现实教育意义的政治价值。
那么《法门寺》究竟说些什么呢?
最简单概括的说法,就是明朝有个一向不做好事的太监首领刘谨,惟独在法门寺平反了一桩冤案。而贾桂在剧中的角色就是刘谨在审案时一个“书记员”,实际职称可以算是个“高级太监”吧。此人的可怜可嫌之处,还是他养成的奴才禀性让人看不起。在公堂之上,这个应该坐下办事的“书记员”,刘谨让坐他都不敢,回说“站惯了”;此人“可喜可贺”的,却是因为有了此举,竟然成了“奴才典型”而“名标青史”,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奴才即小人,小人自有小人的良苦用心。我们可以以逻辑思维去推理贾桂的所思所行。为什么他可以丧辱人格、没有自尊,对刘谨奴颜卑膝、毕恭毕敬?因为刘谨在他的心目中,就是同类奴才中一个成功的典型。
刘谨在正德皇帝面前的作态也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然而面对百官、百姓,这个被封为“九千岁”的太监首领,却是颐使气指,专横跋扈,生死黜升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在贾桂看来,刘谨的威风、刘谨的荣耀,都来自于他所奉出的彻底的奴性。“十年的媳妇熬成婆”,而贾桂不过是效尤之举,在“熬”而已。因为他比鲁迅早明白,“狂妄自大的人喜欢唯唯诺诺的小人”,他早晚有一天也会得宠的。
说实话,《法门寺》这出戏并没有什么嚼头。“打倒贾桂”是不难的。难的是谁能保证远离、鄙视、不用小人?
真的很难,比方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礼多人不怪”,还有我们的格言俚语“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等等,等等,又有谁见恭敬、恭维不喜欢呢?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