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
''
身边的感动
作者:肖 周
编 辑:好相处
当今社会人人都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伪善充斥世界,灵魂被廉价拍卖,真爱已成遥远的梦呓,麻木的神经已难以触动。但是我要说,其实善良还在,真情还在,真爱还在。拨开浮云,用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在你的身边就能收获点点滴滴的感动……
(一)
去年春天,我与老伴回绍兴探亲。途径上海,特意作了停留。为了纪念我们结婚三十周年,到外滩上去找三十年前坐过的地方,再坐一坐。再看看那川流不息的黄浦江,看看江上往来不绝的万国轮船。其实我们的心里都清楚,我们想去找的是,逝去的青春的背影。
穿过南京东路,来到过街的地下通道口,我们就犯了难。由于是中途转车的短暂停留,我们没有寄存行李,所以行李特别多。老伴的风湿性关节炎犯了,自己根本走不下阶梯。我只好先把行李一个个拿下去,放在我们看得见的阶梯的平台上,然后我再把老伴扶下去,再用同样的方法把老伴和行李弄到地下通道上。此时我已是气喘吁吁了,站在通道里直捣气。
通道的对面笔直的站着一个年轻人,昏暗的灯光下,分不清是警察还是保安。只见他远远的跑过来就抢我手中的行李,因为我没想到,也不指望他来帮我,所以抓着行李就是不松手。年轻人说:“你别害怕,我帮你拿行李,你扶着阿姨走。你看着我,我不会离开你的视线的。”我霎时才反应过来,红着脸语无伦次的连连说:“不,不,谢谢,谢谢!”
送我们走上地面,年轻人又匆匆跑回通道里的岗位上去了。
感动理由:现在人们对八零后、九零后颇有微词,认为他们无担当,自私。这个年轻人
告诉我,他们同样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同样也是乐于助人的。
(二)
今年春天,在北京。我和老伴去登景山。在山上遥望了紫禁城和中南海,我们特意从东面下山,去看了明思宗崇祯皇帝吊死的那棵歪脖树。满足了多年的好奇心后,下一个目的地是后海的宋庆龄故居。
登上公共汽车,车上的人真多。我刚刚靠坐在车轮的铁壳上,想歇歇脚。一个响亮而带着沙哑的声音就喊起了:“同志,不要坐在那上面危险。”我连忙站起,在别的车上,我都坐了。心里暗暗怪这个乘务员多事。“那位同志你往里走一走,后面有地方。“那位同志请你拉好扶手,车拐弯,小心别摔着。“那位同志给这位老人让个座。”车一路开去,这个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每到一站她都响亮的报出站名。这与许多北京乘务员连舌头都懒得抬的报站名,真有天壤之别。
车上人越来越多,人群中上来了一个抱小孩的妇女。那沙哑的声音又响起了:“大家往里走,里边有地方。请给这个女同志让个座。”人是往里走了。可是喊了多次,还是没有人给让座。这位乘务员领着那个抱孩子的妇女,挤到车厢中部的一个佯睡的男青年前,毫不客气地把他叫了起来。安排好这个妇女,她又忙着去招呼别的乘客了。
车到荷花市场了,我们要下车了。我不禁向那位乘务员投去敬佩的目光,我们一共乘了四站车,她一直精神饱满地不停的工作着,这样走一个行程,她有多辛苦呀。领导能评她劳模吗?能给她加奖金吗?
感动理由:在这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这种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甘为他人服务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三)
今年春天,春意料峭的时节,在家门口的批发街里。我去买日杂用品,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街面上还留着许多残雪,显得泥泞不堪。震耳欲聋的叫卖声,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前面传来了声声的佛号。我纳闷这行商买卖之所,那来的圣洁之音呢,凑近一看。原来这佛号来自于地上。只见一个残疾人趴在用木板和轴承做成的小车上。他穿着薄薄的单衣,两只裤管空荡荡的。平板上置放着录放机,那庄严而悠扬的佛号,就是这录放机里发出的。这个乞丐一手撑着地,划车向前行,一手尽力高高的向人乞讨。大概现在乞丐太多了吧,人们有的快步绕行而过,有的在旁边看热闹,没有一个人施舍。他艰难的划行了很远,还是一无所获。此时,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的走来,手里拿着一元钱,轻轻地放在了那个破碗里。回头笑着喊着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引来行人一片啧啧的称赞声。
感动理由: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上向善的烙印,长大后必能撑起一片爱的天地。重振世风就指日可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