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雅乐话评弹
''''
''
清音雅乐话评弹
作者:沪上人家
编 辑:好 相 处
我喜欢听这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尤其是那三弦琵琶的悠扬的丝弦声和清丽委婉的吴语软侬的唱腔,令我赏心悦目。苏州评弹把江南水乡水的清韵味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的灵魂。使我感到欣赏评弹艺术音韵中如同喝了一大碗江南水乡特酿的存年米酒来,味清香四溢,鲜亮甘纯,使人微酡沉醉......
苏州评弹和刺绣、苏州园林被称为苏州三绝。这三绝无论这评弹、刺绣、园林艺术的塑造的都是这样精美、清新、秀丽,使人感受到苏州人的聪慧智巧和这艺术的无穷的魅力。在这月夜江南小河边潺潺流水声中的茶楼里,喝着春茶听着这清音雅乐般的评弹来那不知有多惬意哟!在白天铺着青石板的水乡小镇上徜徉在店铺里,欣赏着精细雅致的、惟妙惟肖的苏绣画品里。或是带上家人流连在这清泉流韵千姿百态的亭台楼阁,琪花瑶草和山石奇叠相趣成荫的苏州园林中,真让人领受到苏州三绝的艺术魅力而使人惊叹万分来......
苏州评弹始于明末清初,大约和北方的评书和鼓书成因年代差不多。明末清初城市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这给评话说唱的流行带来了机遇。为了满足当地百姓的休闲消遣的需要,用方言说唱的苏州评弹也就这样诞生了。苏州评弹有说和唱两部分组成的。评话只说不唱,用折扇、醒木、手帕做道具来渲染烘托气氛和故事情节。内容大部分是讲史和武侠神怪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采用挂口、引子、道白、虚拟、象征等手法来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神韵入木三分。配合各种音响、口技来烘托故事情节。重说、噱。像吴君玉和金声伯的《武松》就较为典型。这就是评。那弹呢,即弹词。以说、唱、噱、弹,作为艺术表现手法。词句秀美,清丽押韵,以七字为一句,行韵流畅,即使不唱不来也朗朗上口。在行韵唱腔上兼用吸收了不少江南江北各地的民间小调,更加增加了乡土气息和音乐的动感来。使得表现手法更富有特色和对人物刻画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形象。唱腔圆润,悠扬顿挫,音韵味十足,更加丰富其内涵......
还有只唱不说的短小的开篇。灵活穿插在各档节目中更具有张力。经过百年的流传,评弹艺术流派纷呈。书调崇尚咬字清晰,行腔讲韵。徐调节奏舒徐,从容不迫,声调柔软婉转。丽调柔和婉约,等等......
过去评弹艺人生活很是清苦。不但要练功背辞曲,唱声练弦,生活也不安定。经常游走在城镇乡村,码头卖艺说唱。过着流浪一样的生活,社会地位底下,谁家的大姑娘肯嫁给这评弹好儿郎来呢。所以大部分评弹演员的夫妻档。一唱一和如是“同命鸟”那样,既可互相照顾生活,方便演出。又可相互切磋技艺,有着共同的语言,虽生活清苦也自得自乐。夫妻两人真可谓是“珠联璧合”。评弹演出形式灵活多变,有一人(单档),两人(双当),三人(三股档),以双档为最多。自弹自唱,自说自噱。内容以男女爱情、家庭纠纷、冤狱诉讼等,像《三笑》,《地啼笑姻缘》,《陆根荣》等等。......
清初时不甘寂寞的乾隆皇帝多次畅游江南,在三月春天的江南,桃红柳绿,碧水青青,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名城苏州。这位乾隆皇帝爷乔装打扮,坐在小舟中,在船桨的?乃声里,在潺潺流水的小河里,望着河两岸那粉墙灰瓦,雕梁花窗的茶楼里传来的丝丝缕缕的,清丽委婉的声音所吸引,细细打听那是茶楼里在传唱这苏州评弹呢。于是那位皇帝爷趋之入座,捧着苏州东西洞庭山上新采摘的“碧螺春”新茶,舒舒服服的听着苏州城里的名家说唱评弹艺人王周士的弹唱。被他那悠扬顿挫,吴语软侬,清丽悠婉的弹唱功夫所折服。在这大弦嘈?a href='/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C7%'>星星校?∠掖泶碓釉樱?绱笾樾≈槁溆衽痰纳?纤?缘埂H缱砣绯眨?谎崞浞程?艘槐橛忠槐椋?沽髁??怠K淙磺?√?欢?示洌??荒敲挤缮?瑁??暇愕降钠赖?裨虾捅硌菀帐醯镊攘λ?愕梗醯糜嘁羧屏海?匚度?。?芫醯貌还???谑钦型踔苁拷????盼??诤蠊?醒莩?赖???酶咝酥?嗤?跛?云评?陀杵咂饭傧巍?杉?馕坏弁醵运罩萜赖?南舶?恕?br />
王周士回到苏州后拿着皇帝赏赐的银两在苏州城内开设了,专为评弹艺术表演和聚会议事,切磋技艺的场所“光裕社”。使评弹艺人有了正真意义上的家的归属感,为弘扬评弹艺术的促进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小时候并不懂得评弹戏曲。后来读了古典诗词觉得意境很美,后又得到一本弹词的书觉得评弹和戏曲的词也很美,于是有了兴趣。到了文革时一曲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评弹诗词唱红了全国各地,自己也学唱起评弹来,觉得很有韵味。“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扬自上重霄九......”
文友吴地子竹女士在她的《父亲评述学讲苏州话语栏目》一文中说。苏州评弹有人说改用普通话来说唱,这让我大吃一惊。评弹改用普通话说那还叫苏州评弹了吗。苏州评弹的生命力就表现在这吴与软侬之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改的不伦不类,到是僵哉!改普通话倒不如拿来这“咯?,咯?”敲响着的,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在炊事班演出时演唱的京韵大鼓来的好呢!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俞大纲赞誉苏州评弹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可见失去了吴语作为根基评弹就失去了灵魂。
上海有句俗话说“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也不听宁波人说闲。”苏州话软糯香甜,清秀水淋。味道,糯得得,甜丝丝。而宁波话上海人认为如粢饭锅巴,音短促,铿锵。香味太浓。味道,咸吼吼、硬戗戗,叫关难听。在此说个笑话,如伙计来发在苏州人开的店里打工苏州老板说,“来发东西挪(拿)来,阿好!”显得话音软侬,像有商量口气,听得舒服,乖乖地拿过去!如是宁波老板说话就不一样了,“来发东西哆(拿)?!”不高兴。“不哆(拿)”,“小威,(小伙)贼赖惰!”口气显得硬戗戗。让人听得不舒服,火气大的可能吵来。这就是地域不同,所讲的语言风格就不同。有人开玩笑说,苏州人糖和糯米吃得多,烧的菜里都放糖,吃的都是水乡里产的时鲜货,所以苏州人讲话就会甜蜜蜜,糯得得。而宁波人三天两头吃的是咸菜毛豆,龙头烤、咸黄鱼、臭冬瓜,都是咸货,你叫他吴语软侬软糯行吗?因此宁波话被奄咸了,弄的硬戗戗,咸吼吼。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然在此只是说说笑话而已。
过去在马市做单身汉时竟和一伙老乡,从马市骑自行车20多公里,去南京郊外的板桥9424上海梅山钢铁公司去听评弹,可谓胃口好。我尤其喜欢听蒋云仙和魏含玉合说唱的评弹《啼笑姻缘》,和那个我忘了名的老年评弹家说唱的《陆根荣》(大家闺秀王慧茹和佣人陆根荣恋爱曲折的故事)。让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还觉得不过瘾。过去上海的东视戏曲台可看,现在变成了购物台真让人扫兴!只得用收音机调到苏州戏曲台来听苏州评弹了......哦,这清音雅乐百听不厌的苏州评弹.......
2010年7月23日下午2点与上海西郊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