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范进中举》是古代人的事

《范进中举》是古代人的事

2013-10-25 08:37 作者:野狼闲卧 阅读量:3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本文由京剧《范进中举》生发开去,谈到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传》所抨击的“科举制度”在李世民那儿却是创新之举,它至少向全民敞开了进仕的大门。可惜多少聪明书生撼摇不动的“科举制度”,最后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以“一纸令下”,轻轻松松地划上了历史性的句号……本文语言犀利,反讽味特浓,掩卷长思,似乎借古讽今,意味深远。

《范进中举》是京剧“四大须生”奚啸伯的“独门戏”。此公因演唱风格高亢而从容,擅演历史上的一些“高、大、全”的人物。譬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却断然没有想到他会去演一个为人耻笑的范进!并且能把范进犯了“失心疯”,时而颠狂不已;赴了琼林宴,时而又怡然发飘的那种心境、心态和思想活动,表达刻划的入木三分,形神逼真,让人叫绝。

众所周知,这出戏是缘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传》。从唐朝李世民发明创造了“科举制度”起,不知有多少人在为“金榜题名”孜孜不倦,编织着“鲤鱼跳龙门”的美梦。像范进中举这样好不容易熬出头,却又发了疯的“举人老爷”的问世,有人说是吴敬梓在“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也有人说,那是吴敬梓在很严肃并且是鞭鞑入里地在批判“科举制度”。依我之见这两者兼而有之,理由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吴敬梓历经“康、雍、乾”三代,以他深谙官情、民情的眼力和执笔如执剑的能力,却没有当过官,这既是他的不幸,又是他的大幸。否则他也不可能以官场之外“另类”的眼光去讽制、挖苦、嘲弄、打击当官之人,并且几乎是以此为生,留下了《懦林外史》这篇传世的精品。

但是不管是哪朝哪代,书生终究是书生。尽管腹诽也好,以明嘲暗讽的手法去表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抗议也好,乃至写下“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那种似褒实贬的诗也好,终究冲不破权制的樊笼。吃了“十年寒窗苦”的书生们,都以自己“知书达理”,是一个“明白人”了,却根本不懂“天不变则道不变”这个“道”,远远比他们懂得的那些“理”来的要重要万分。“道”总是能驭着“理”,驾着“理”,要不然为什么“道理”两字总是“道”在前,“理”在后呢?中国的文字释义博大精深,岂是几个书生摇头晃脑读了一堆书就能搞明白的。

历经1200多年。多少聪明的书生所撼摇不动的“科举制度”,最后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以“一纸令下”,轻轻松松地划上了历史性的句号。是因为那年、那月、那天的“天”变了。

其实,为吴敬梓所抨击的“科举制度”,在李世民来说仍不失为“革命创新”之举,它至少向全民敞开了进仕的大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用现在的评判标准来说,只是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罢了。他的首要弊病是不能量需备学、备考、备才,而是天下一个样,《大学》、《中庸》、《论语》等等等等,都要考个七个A八个甲的才能出线。所以唐朝培养出来的大家、名家种类就特别少,而诗人就特别多。职称最高的大概要数李白了,被评为“诗仙”。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除了语文、历史两门过硬之外,还自修了一门外语的缘故吧。也幸好那时不考什么《化学》、《物理》、《政治》、《数学》,否则他也是难以成名成家的。其次是李世民的考题出了问题,老是考量学子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不问学子实际能运用多少,重纸上文章,轻工作能力。如此沿袭难免会再度偏师借重赵括之流,把个国家给葬送掉;也难免会把不读书的朱元璋这类人才给疏漏掉,甚至还搞毛了吴敬梓这批造不成反、做不成官的秀才,弄个范进出来指桑骂槐。

就《范进中举》而言,表象上是个体化的“出丑”,实际上也是个大问题,光看他学分高,皇上就召见赏宴了,怎么也不去问问他“十年寒窗为了什么”,“学到现在能做什么”,“出了寒窗去干什么”。这种为官而学,为官而疯的人,于国于民于事业又能有什么补益呢?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都“举贤”录用了像范进那样“高学分”的一批书生,那就跟广辟养猎场,圈养了一批畜生又有什么两样?

所幸,“科举制度”早已远离而去。《范进中举》不过是古代人的事,用不着我们去替古人担忧了。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范进中举》是古代人的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