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良师之我见
导读在我的杂议结束之前,还是要请大家读读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某中学有一位优秀的老师A,是学校毕业班的把关老师,重点班的班主任,A老师文化底蕴丰厚,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课上得非常棒,在很多方面都堪称师之楷模。
啸天教育小札(3)——听刘银花教授、迟希新教授、周同丽老师讲座杂感
小序:我智慧,所以我求真;我求真,所以我奉献;我奉献,所以我幸福;我幸福,所以我快乐;我快乐,所以我智慧!
在迟希新教授的讲座中,他讲到了“人生四大惜事”:一曰少无良师,二曰长无益友,三曰壮无善事,四曰老无令名。听罢,让人若有所思。教授真是聪明,把古人的“人生四大喜事”一翻身,便迎来了无数的掌声。教授把“少无良师”排在“人生四大惜事”之首,足以说明“良师”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良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何为良师?简而言之,良师就是有超强人格魅力的有智慧有头脑极度负责任的老师。
良师何在?笔者认为,只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的,都可称之为良师。
一、超强的人格魅力
卡尔·明格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其实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你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其重要前提就是你是否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成为学生良师最重要的并不是“能”而是“德”。“德高为范”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一道理。俗话说:师有四种,一种是业专而德高,德艺双馨,此大师也,乃师之楷模。一种是德高艺不专,此一流师也。一种是技高而德疏,此一般之师也,一种是德艺均不可称道,此不配为师也。艺是客观的,精就是精,差就是差;德是主观的,需要他人之评价,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人,评价自然不会差。所以有“艺精靠自己,德高乃无私!”之说,这说明学会”修行”对一个老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众所周知,教育中最为重要最关键的是品德教育,“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因而教师的为人师表尤显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能以学生的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予他(她)应得的关爱与关心,才能在教学之外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博得学生对你的认可。大家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学生的面前其实就是一个示范,一个榜样。如果你的所作所为能够打动学生,征服学生,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模仿你,靠近你,崇拜你。因此,教师如何公正、公平、真诚、无私地对待学生,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小事,才是赢得学生的钦佩、喜爱、尊重、亲近的重要砝码。由此看来,对教师而言,“德”才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良师”之根本。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小学学生幼稚的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同时也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他们总认为老师是琴棋书画样样优秀,吹拉弹唱门门在行,听说读写行行精通……虽然我们每一个中小学老师不可能做到如此全面,但至少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为师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否则,将难以胜任此项工作。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原因正在于此。一个老师,只有储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工作起来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常言中的“学高为师”就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在知识储备方面的高要求。我们知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因此,作为一个老师,加强学习是分分秒秒必做的事情,不但要学与教育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与教育无关的知识;不但要向专家学者学习,向优秀的同行们学习,还要向每一个学生学习,向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教育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的地学习,在知识结构上,不断地补充,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地更新,还要经常参加各种教育内部的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经常听听示范课、观摩课,深入研究教法,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才能“永葆青春”,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高超的导学艺术
对教师而言:做一个普通的老师很难,做好一个优秀的老师更难,而要做好学生的良师则是难上加难。因为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教学,所以要做好学生的良师,除了具备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外,拥有极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高超的导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拥有丰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的驾驭能力和导学艺术才是教学取得成功取得突破的关键。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种大智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同一个内容不同的老师来讲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具备以上几个方面的同等条件下,懂得教学创新的老师,他的讲授绝对会博得学生的喜爱,能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斗志;不懂得创新而照本宣科的老师,即便你口若悬河,讲授得头头是道,估计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这段话从某种角度就阐释了教育的真谛。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老师知识储备很丰富,但他们不懂得教育的真谛,不懂得教育创新的意义,一味地用呆板的知识去教学,所以他们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获或收效甚微,这无疑是失败的。聪明的老师,智慧的老师,他们懂得教育的真谛在哪儿,懂得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因此,他们是在用智慧进行教学,用头脑进行教学,用心与学生交流,用情与学生沟通,有时只是三言两语,学生就茅塞顿开,所以他们成功,他们受欢迎,他们有魅力。由此可见,高超的导学艺术也是成为良师的关键所在。
此外,良师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师,是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首位的老师,是上出学生满意的好课的老师,是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良师还是学无止境不断更新的学者。
在我的杂议结束之前,还是要请大家读读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某中学有一位优秀的老师A,是学校毕业班的把关老师,重点班的班主任,A老师文化底蕴丰厚,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课上得非常棒,在很多方面都堪称师之楷模,唯一的弱点与不足就是自私爱贪点小便宜。毕业晚会上,校长要求学生对本班的老师进行感谢。班长起身后说道:“A老师,我很崇拜您,也很尊重您,谢谢您这几年来对我们的关照。但我长大后绝对不想成为您。”……听罢,我愕然!大家也不妨好好想想,也许这就是一个学生对良师最大也是最小的要求吧!
真没想到学生对良师的要求如此之高之多,真可谓是“教师易得,良师难求”啊!我想这大概就迟希新教授所说的“人生四大惜事”中的“少无良师”之惜了吧!
2010、07、21于贵州水城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