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
导读生产队是“三级所有”中最基层的一个经济组织。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散落的记忆碎片(8)
嘀--!嘀嘀--!“出工了!今朝到社背莳田!驶牛人员到火烧竹犁田!”
随着生产队记工员清如哥发出的口哨声和叫喊声,各家各户的社员们挑着秧盆,陆续走出家门。驶牛的男劳力扛着木犁赶着牛,陆续上路。三、五成群,自然形成一支松散型的劳动队伍,向着指定的劳动地点走去。
社背和火烧竹是连成一片的水稻耕作地。到了劳动地点,整个生产队二、三十个劳动力都集中在一起,按照分工,有的驶牛犁田,有的铲秧,有的挑秧,有的插秧(莳田)。驶牛的吆喝声,妇女们弯着腰插秧时唠家常的窃窃私语声,互相调侃的说笑声,与忙碌的劳动场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产队集体劳动的生动画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农村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级是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3个层次的经济组织。
生产队是“三级所有”中最基层的一个经济组织。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生产队基本上按自然村设置,平均约为20户左右规模。七十年代“文革”后期,生产队的规模有所扩大,把邻近的二、三个小村落合并到一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队,并且命名为五星队、红旗队、永红队、东风队、东升队等当时较为时髦的革命名字。人民公社解体以前的八十年代初期,生产队的规模一般达到30~40户的,人口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生产队设有队长、副队长,配备有会计、出纳、记工员,另外还有妇女队长。负责人中,队长和副队长每1~2年轮换,通常由社员推举或选举产生,其他负责人以推举为主,但比较固定,由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担任。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工员和出纳每年有适当的工分补贴。社员由生产队统一调度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劳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产队”己经成为古董被历史博物馆收藏。当老人们给80后讲生产队的故事时,青年们以为那是天方夜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生产队,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010年7月25日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