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杨冲看戏随想录

杨冲看戏随想录

2013-10-22 11:54 作者:禅雨 阅读量:29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由此想到,我县的黄梅戏剧团解散后,冷落了广大农民的爱看戏的热情和需求。而民间的戏班子又早在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后烟消云散,农民们想看戏更是梦寝难求了。

杨冲村来了个戏班子,听说已经连续上演了10几场,场场爆满,人山人海。看戏的农民除了本村的村民,附过一二十里路的邻村农民都赶来了。花园村的农民就从我的门前经过,喜笑颜开的姑娘们,扛着板凳的老汉,拄着拐杖的婆婆,成群集队,摩肩搭背,一路小跑向露天剧场涌去。

看过戏的农民回来又绘声绘色地说戏演得好唱得好。鼓动更多的人去看戏。我也是半个戏迷,何况又住在杨冲,这么好的机会怎能错过!

吃过晚餐后,我与夫人早早涌进了去看戏的人流里,踏上蓉十公路,距唱戏的地点约50米处,就听得高音喇叭里在播放黄梅戏,那醇香浓厚的黄梅戏曲调一旦飘入耳膜,全身心的醉了,那优美悦耳的唱腔圆润嘹亮,我怀疑是否名家的精典唱段录音带,同行的乡下一位大娘说,这就是那个戏班子花旦昨夜唱的。我说,大娘你怎么知道是那花旦唱的?大娘说,我连看了8场呢!

进了剧场,啊,早已黑压压一片,外面摩托车、马自达、自行车还在往里挤动,灯光交闪,笑声沸腾,小孩儿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呼儿喊娘,此起彼伏。烟雾迷漫处

有女人的叫声:呛死了!呛死了!死鬼耶,这么多人挤在一块儿别抽了!

戏开演了,锣鼓一响,鞭炮齐呜,沸腾的人群渐渐静下来。今天唱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的名剧,多少专业和业余剧团都演过,我也早在几十年前看过,何况电视戏曲频道也播放过多次。但今天看民间戏班子演唱的《窦娥冤》就别有风味和情调,也仍然有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感染力。台上的窦娥泪流满面,台下的好多老婆婆大嫂子一片唏嘘声感叹声。

民间戏班子确实难以与专业剧团相比。无论是戏曲的文化氛围、艺术水平、人物造型、台词的规范、水袖功底,尤其舞美设计,都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服装陈旧单调,道具就是几把木椅一张桌子。别看这样寒酸的家底,十几个演员,一把胡琴一个锣鼓手,硬是把一台正本的《窦娥冤》演唱的淋漓尽致,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溶为一体,火爆的掌声,轰动的笑声,惊得满天的星斗也睁开了笑眼。

我省望江县的农民组织的这个家庭式的民间戏班子,早年曾来过青阳县,这是第二次来,他们来到蓉城镇的附过乡村一开演就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而且连演几十场不放行,这个村未演完,那个村就来接了。出场费每晚350元,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也接受观众的投赠,那天晚上观众就自发投赠了500多元。据说这个戏班子是农闲即外出唱戏,农忙时就赶回去抢种抢收。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也为农民增收减负开创了路子,但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一个新的思考:农村农民的文化精神需求与现代科技发达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仍然不能成正比,坐在家里看电视,屏幕上的戏曲专题片,尽管声光景色舞美高雅,专业演员的高水平演技尽善尽美,但观众与演员零距离的接触是没有了,舞台不在土地上,空中的银幕与观众隔了一层相互呼应的灵动感,而舞台戏剧,尤其黄梅戏是安徽人的文化与艺术多少年来形成的难分难舍的情结,就是屏幕上也很难看到完整的传统剧目与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民间戏班子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缺,满足了观众的渴求,

由此想到,我县的黄梅戏剧团解散后,冷落了广大农民的爱看戏的热情和需求。而民间的戏班子又早在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后烟消云散,农民们想看戏更是梦寝难求了。就是近年来的文艺宣传队下乡慰问演出也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农民们总是感觉如“望梅止渴不解饥”般的失落与扫兴。曾记得儿时在乡下,正月里看戏真是最欢乐的日子。陵阳镇所村就有戏班子,远近很出名的,县内四乡八镇都有这样的戏班子,这些民间的艺术花朵在无情的冷雨寒风中就那么轻轻地夭折了。难道就没有重新发芽开花的希望了吗?难道青阳腔的发源地,黄梅戏的老根据地,能忍心割爱,把这朵流传了多少代的艺术奇葩葬送在自己的绝情中吗?

杨冲村的农民看戏的高涨热情和对待外来民间戏班子的热情,向我县文化艺术界的领导和艺术专业人士,向关爱戏曲艺术的同仁们是否发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和问卷?

问君几多愁,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吧?

2005年4月4日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杨冲看戏随想录》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