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诗圣
导读青翠葳蕤的小径引我踱入了一个大堂。正中是一座诗圣的铜象。诗圣昂首挺胸,长须长发,双目炯炯凝视远方。眼神既沉郁又坚毅,既深邃又尖锐,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诗圣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积极入世,为民疾呼的高风亮节。
巴士拐入草堂路,我的心就紧了起来,我知道我离诗圣隐居过的草堂渐行渐近了。许多年来,心底深埋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去一次成都,去瞻仰一下草堂,去拜谒一次不朽的诗圣??杜甫。
知道杜甫是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启蒙的;认识杜甫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入门的;心仪、仰视,乃至崇敬杜甫是从《三吏,三别》、《兵车行》开始的。诗圣忧国忧民,嫉恶如仇,为民疾呼的高风亮节,那字锤句炼,沉郁顿挫,朴素平实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三千多年中国文学史上诗圣的地位。也成了我心中尊崇的偶象。
草堂,我终于来了。站在朱红的大门前,我凝视良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自感就如诗圣《春夜喜雨》描述的意境般,我是随着春风潜入草堂的。确实,这个下午草堂的游客并不多,在绿荫浓郁的小径间,只有我们远道而来的这伙人的笑谈掀起阵阵的声浪。我有意识地同大队拉开了距离,我需要独自漫步,需要一种近乎神圣般的沉静。我以为,这样的沉静是确切的、适合的,我是怀着敬仰、肃穆的心情来缅怀、拜谒诗圣的,些许的喧哗和嚣扰在我都是一种不敬和亵渎。
公元759年暮冬,为避“安史之乱”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诗圣,骑一匹瘦马,牵家带口来到了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茅屋,一住就是四年。这便是诗圣在《怀锦水居止》一诗中所说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这四年里诗圣寓居交友,赋诗题画,留下了诗作240余首。其中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复湖南河北》,以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球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的千古绝句都是在那时吟就的。
青翠葳蕤的小径引我踱入了一个大堂。正中是一座诗圣的铜象。诗圣昂首挺胸,长须长发,双目炯炯凝视远方。眼神既沉郁又坚毅,既深邃又尖锐,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诗圣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积极入世,为民疾呼的高风亮节。虔诚地倚着诗圣,我留下了定格的瞬间。
终于我走近了草堂。座北朝南的草堂呈凹字形,由书房、客厅、卧室、厨房组成,上盖茅草,古朴雅致。草堂前是一个平旷的院落,一条小径直穿柴门,柴门半掩,迎接来来往往的客人。草堂的一边,一条小溪流水潺潺,名为浣花溪。循着小径轻轻跨入草堂,怀着崇敬的心情,细细地品味、感受诗圣的日常生活和追思、体察他的心境和忧患意识。草堂内的空气潮湿而清新,书房和卧室都异常简陋。书房中仅有一张书案,一把椅子和一只貌似快要散架的书架。一支毛笔沉默地矗立在竹制的笔筒内,一本书摊放在书案上。我脑中升腾起,荧荧烛光中诗圣捻须磨墨,神思飞扬构思他那些千古名句的图景。卧室里,床是竹做的,宽大结实。厨房里,安置着灶台、水缸、石磨等日常用品,整一个环境清苦、简陋。但就是在这个光线幽暗的草堂里,诗圣曾经留下了240余首不朽的诗篇。
在这里隐居生活的这四年间,诗圣是闲适和轻松的。他有时会荷锄去草堂周边的菜地、药圃劳作。有时会作郊游,在田间地头和劳作的老农闲聊。有时呼朋唤友,在柴门半掩的茅舍里饮酒吟诗。这在他当时的诗作《江村》里有充分的体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那一份闲适,那一份愉悦跃然诗上。
当然,闲适愉悦和安逸自足,并没有消磨掉诗圣忧国忧民之心和思乡爱国的情怀,反而是更强烈了。公元762年秋,一场大风揭去了屋顶的茅草,诗圣百感交集,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二句“安得光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足现诗圣“先天下之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深情的人文关怀。公元763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河南、河北相继被朝廷收复,诗圣大为欢心,作下了他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间,思乡,爱国,喜极而泣的狂欢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步出草堂,已是黄昏时分,轻风拂面,心底油然浮生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感。回首,再瞻仰一番草堂,留下我那虔诚而深情一瞥。
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