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光芒的照耀下继续写作
导读对于码字的人来说,码到一定的时候会很困惑,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虚假的东西。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文字却是人类的灵魂所在。不管是否困惑,源于我们对于文字的热爱,所以我们会继续走下去。
为什么要码字?把字码好有什么用?今晚无由想起这些简单而又愚蠢的问题。
从迈进学堂门槛的那天开始,我们便开始接触汉字,单个的汉字,有独立意义的,无实际意义的。然后词语,然后句子,然后语法,然后修辞,然后章法,然后文法,然后的然后,在汉字光芒的照耀下竟不知所措。在有意无意地码出了一堆堆汉字之后,在收到别人真诚的赞扬肯定或者应付式的吹捧和直截了当的回绝与批评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个问题,才发现是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真为缔造汉字的先人们感到骄傲,他们发明汉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交流,为了表达,为了记录生活。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除了保留汉字的交流、表达、记录功能以外,还一步一步地发扬光大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弄得叽里呱啦说外语、直截了当写英文的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头苍蝇般在汉字的迷宫里跌跌撞撞。
学会汉字有三种境界:一是会读;二是会用;三是会藏。
在汉字耀眼光芒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华夏儿女,除了历史原因没有机会学习汉字“两基”攻坚进入扫盲盲区的汉字弃儿外,绝大部分都会读写,了解其中的一些意义。除了中途辍学、弃学或者压根儿就没有好好学习汉字的伪学子外,也有大部分会用。但是会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隐藏在汉字里,将一排排的汉字码好变成为自己表达服务的文字,那可要下一番功夫的。
毕竟,对于在汉字耀眼光芒照耀下的芸芸众生来说,汉字或者汉语和其它民族语言一样,为人类全心全意服务的工具性作用要多得多。而与其它字符比较起来,有着表意的文化功能和藏意之文学功能的汉语言文字,能用会用或者愿意真诚地运用的少之又少。特别是随着物质欲望的急剧膨胀,汉语言文字的人文功能渐渐被人们淡忘。在物欲横流的利益视界和通讯工具比较发达的今天,汉语言文字正在被公然地亵渎。当“复制”这一词语被聪明绝顶的现代人拓展出来后,许多人并逐渐失去了自我。计划总结制度方案报告体会这些相对简单的文字工具都要成篇成篇地复制,并大言不惭地说成是“资源共享”。当然,这部分人也有他们的“无奈”,要应付林林总总的检查考核资料什么都要“自己”的也要求太高了。
如果说这种不负责任对待文字的行为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对付检查的无奈而情有可原的话,那偷取别人的成果用铜臭包装垃圾而拉扯文字的大旗作掩护的行为却更加可恨。曾经看到某些学术刊物上许多论文还由衷佩服过,发现较大部分论文水平和自己相差不大甚至一部分水平在自己之下时还一篇一篇地把自己的工作随笔业务论文投出,结果自然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还傻乎乎地以为自己的质量不高而继续战斗,直到一天该报刊编辑实在耐不住性子回了一封简短的回信:“在本报刊发表论文是要付费的!”于是向该报刊投送论文的行为停止。以致后来有同事在我面前提起该报刊时便条件反射产生反感。可是人家并没有因咱们的反感而停办,相反,人家还公然以权威学术刊物的名义发函,如果要晋级评职称在该报发表论文“符合要求”来明码实价地招揽生意。再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征集论文出版国家级甚至很牛逼地吹成是国际级出版物的信函,其要价简直高得吓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许多对自己不利的文字进行摧毁,而此等“创举”却像一些开发廊的老板那样以洗头按摩服务为幌子经营卖淫嫖娼的龌龊勾当。后来我订阅了大量与本专业有关的报刊杂志,试着将自己苦心经营的文字投递出去,当几家名气比该“权威学术刊物”大得多的国家级刊物寄来样报和样刊以及象征尊重作者尊重文字的稿费单时,我坚信了汉字的文化力量,这些编辑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编辑,他们读懂了中国文字的真善美,懂得因尊重文字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像《读者》的求真求善,《南方周末》的不畏权势,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还邀请读者纠错。
掐指算来,从初三时模仿别人投稿到师范一年级在《校园作家》发表处女作,为获取奖励和稿费完成学历撰写校园广播稿,在《中师报》、《中师语文报》等校外报刊发表信息通讯和自称文学作品的文字,参加工作后因为爱好和虚荣心的驱使断断续续地在《德江报》(后改为《今日德江》)、《德江文艺》、《梵净山周末》《贵州日报》《写作报》《语文报》等报刊发表自己的文字。参加区里、县里的征文和散文擂台赛获取过几次奖励,也算发表了上百篇文字作品。十几年过去之后,再回过头看看这些自己的文字,除了那些为了生存固执地以事实为依据发表的直白的信息文章,其余文字作品虽然文笔稚嫩,但大多真实记录了自己每一阶段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还像模像样地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文艺的面纱。文兄花椒子鼓励说“越来越有味了。”多次给予鼓励和扶持的张贤春老师也说:“能将新闻事实隐藏于文艺作品里。”
对于文字,从我们接触她开始,就一直给予我们方便,像我等以文字为生的人该怎样面对文字呢?在2010年的铜仁地区乌江文学笔会上,陈丹玲、龙凤碧的观点让我由衷敬佩,她们对待文字的感恩意识从她们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里就可以读出,从她们对待文字的谦虚谨慎态度中也可以窥见一斑。而诗人末未的“让诗句富有寺庙钟声的警醒作用”则是走进了虔诚的更高境界!
曾经因为生存的压力,或者因为“文艺”像教育一样很难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想放弃写作,可是一直都未曾离开过文字带来的恩惠。至少,我从本地文友们的文字里窥见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为人做事的真和善以及他们高超的文字组合带给我的美的享受。于是我又拿起了笔(打开了电脑),今生我要继续码字。码直白的信息文字,为了生存;还要学码含蓄的藏意文字,为了生活!
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