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西行日记

西行日记

2013-10-22 16:15 作者:万之 阅读量:33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本文作者游历了五台山,乔家大院,平遥等著名名胜。对于想要游历的人是一种指点。已经游历了的人是一种回顾。

2006年9月24日晴

上午8点30分,我们一行16人于宁波出发,在杭甬高速上虞段遭遇路阻,驱车2小时才抵达杭州萧山机场。路上耽搁了半个多小时,但总算是有惊无险。高速速不高,这让我联想到,在中国无论干什么事你都得放足了余地,悠着点,不然,误机、误点、误事,那可没人会给你担待和买单的。

12点飞机跃上蓝天,14点到达山西省会太原。下机时,太原刚下过一阵小雨,地面湿漉漉的。一向以空气质量较差而著名的太原,在雨过天晴后空气清新了好多。这也许是对我们远方来客最好的礼遇吧。

出机场,我们直接登车前往五台山。从太原到五台山240公里,70公里高速,140公里省道,70公里山路。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从没踏上过山西的大地,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对于山西只是在书本上、电视里获取过丁点感性的认识:黄土地、七沟八梁一面坡,苍凉又广袤。稍美好点的是年青时曾经看过一部由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影片里有个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牛羊壮。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坡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啊哗拉拉流过我的小村旁……”影片高度艺术化典型化了现实生活,确实带给我不少美的享受。

现在,我就驰骋在山西的大地上,满目填充的是黄黄的土坡和沟坎。车一路行去,见不到那怕是丝毫的水和小溪,与我们江南河网纵横的水乡形成巨大的反差。贫瘠的山坡裸露着黄巴巴的泥土,在大自然长期风雨的侵蚀下,都站成了齐刷刷的沟坎。沟坎里寸草不生,黄澄澄的一片。座座土坡独立成章,互不联系,可谓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公路上很少看到人影,偶有骡马车悠悠驶过。相隔很长一段才有村落,民居都为一层平顶,四方成院独门独户。不时在公路两旁还出现高高的大烟囱,大口地向蓝天吐着滚滚浓烟。山西煤多,炼焦厂也多,所以太原的空气质量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苍凉、贫瘠这二个词原先在我的意识里还是个很概念化的东西,现在在我面前具体化形象化了。它们成了堵得人心慌,满目黄澄、人烟稀少、寸草不生的代名词。

车到忻州境内,终于看到了平原,路边是挺拔的白杨林,导游告诉我们,因为土质的贫瘠只有白杨才适合在这里茁壮成长。白杨林外边是漫无边际的玉米地。已是秋收时节,玉米已经枯黄,在秋风的吹拂下翻起滚滚黄浪。如果是在夏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青纱帐”了吧。无边无际汪洋一片的玉米地,人隐其间那是天皇老子也难以找见的。难怪,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淼无边际的“青纱帐”令“皇军”头涨,令抗日健儿如鱼得水。

到达五台山已是晚上7点。日夜温差大也是五台山的一大特色,进山的检票员居然夸张地套上了棉袄,而我们这些还一身短打的远方来客在寒风中各自瑟瑟发抖。在“一盏灯火”我们用了素斋后,入住“银都山庄”。安睡于五台山的怀抱。

2006年9月25日晴

昨晚喝得有点偏高,所以当5点半被叫早的电话扰醒,先是很恼火,待静下来一思量,没错啊,不是说好要去看烧早香的吗。赶紧昏头胀脑懵懵懂懂的洗刷,门外已是哗声一片。

出山庄大门,一股冷飕飕感觉罩身而来,人也因此清醒了好多。幸亏带了件夹克衫,出门时嫌带着累赘,现在它成了御寒的宝贝。天黑沉沉的,仰望隐约可见群山环绕。上车,到了五爷庙,庙里庙外早已人声鼎沸,挤满了烧香的善男信女。无论是东方的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天主教在我都是没有信仰的,我之所以来凑这个热闹纯粹是想见识一下,感受一番在佛教名山进香拜佛的氛围,为自己的生活阅历添点知识和色彩。

烧香得买香,买香得叫请香,导游再三向欲烧早香的同伴强调。如果,不请而买那是没有灵验的。在五台山主要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他和观音、普贤、地藏王同为佛祖的四大弟子,并且主要掌管智慧。仅这一点就对孩子还在上学,以后必将挤入高考“独木桥”血拼的家长们就具有无穷大诱惑力。所以,有不少的旅伴随着导游出入香店庙门,虔诚地中叩,东南西北四拜,见一尊拜一尊。把对孩子的祝福、祈念,对日后生活的幸福、希望都交给了正襟危坐的菩萨和飘飘渺渺的香火了。

我和几个没烧香的同伴,在昏昏暗暗中照了几张相,无聊地和庙门外卖香的小贩聊了一会。一聊才知道,刚才同伴们在香店里虔虔诚诚请的所谓开过光的香是200元一盒,在他那里20元就可以搞定,而且,他信誓旦旦这香也是请高僧开过光的。呵,文殊菩萨在给五台山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给导游们开通了源源不断的财路。

早饭后,车又把我们送上了菩萨顶。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现有寺庙124处。五座山峰呈莲花状环抱一块小小平原,叫台怀镇。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本来从菩萨顶可以看到五台的最高顶北台顶,但是天公云遮雾绕的只见苍茫的一片白雾。此次,我是到过五台山没见过五台顶,也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从菩萨顶一路向下游览,经过了显通寺、真容院、塔院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没记住名字的寺院。稍有点印象的是,唱《青藏高原》的歌手李娜曾经出家过的普济佛学院,但那是不让参观游览的,只能在门口朝里张望一番。以前听李娜唱《青藏高原》感觉在悠扬高亢外还有点虔诚,这也许同她在这里的修为有联系呢。

读过中国现代史的,应该都知道山西的“土皇帝”大军阀阎锡山,他统治了山西38年,还曾一度出任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他的家就在五台县的河边村。我是在下午驱车回太原时顺道参观阎锡山的故居的。

这个占地33000余平方米的大宅,幽深廓大,高高的院墙显示了主人的不凡和气派。据资料记载,它始建于1913年,时停时建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才建成现在的规模。内里有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穿心院、花园等大小27个院落,近千间房间。在里面参观游览庭院深深,曲径通幽,有恢宏森严之感,倒无有豪华奢侈之觉。因为整个故居里少有葳蕤葱茏的树木,更没小桥流水的池塘,建筑都是以四方厚重为主,全然没有江南达官贵人豪宅那般的精巧和豪华。

对于阎锡山在教课书上一直是以封建土皇帝,老奸巨猾的面目示人的,确实,他修铁路也是轨距比统一的要小一点,用现在话来说“是个极端的地方保护主义者”。而在山西,特别是他的家乡河边村,他的名声似乎没那么臭。听导游介绍,在家乡阎锡山曾经倡导植树种棉,修桥造路,兴办实业,创办学校,建造医院等举措。所以家乡人对他还是有感恩、钦羡、拥戴之心的。

仿佛是为了印证导游的说法,在游览完阎的故居出来后,斜对面就是个公安派出所,大门挂着派出所的牌子,迎头的影壁上是“谋事力成”四个题字,落款阎锡山。见过人民公安人民的派出所有“执法如山”“勤政为民”诸如此类的题字,这里居然把阎的题字堂堂正正地放在那,这让我有点意外也让我沉思。

2006年9月26日天气晴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祁县东观镇的乔家堡,距太原60多公里。我们坐车近一个小时才到达。要进乔家大院先要步行穿过乔家堡的一条主街。也是因了乔家大院的福荫,小街被涂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两边店铺林立、摊点云集煞是热闹。古玩、小吃、书籍、工艺品凡是在所有旅游景点能买到的小商品,这里也一应俱全。只是摊主看起来都比较忠厚纯朴,与南方旅游景点那些摊主的狡黠相比要厚道得多。这个在讨价还价时表现得尤其充分,如果买主价格砍得有点离谱了,他们就干脆不会理你了。

堂堂的乔家大院隐在一条窄窄的支街里。这个占地8700多平方米的深宅大院,外面是一道高而森严的大墙和看上去并不是很气派的两道大门,门口蹲着二个石狮。一入大门才露出它的峥嵘。一条长近百米的甬道把大院两分,两边是深宅高墙,给人一种深邃庄严感。屋顶飞檐斗拱,墙壁彩绘石刻,那气派足可与北京故宫的某些地方媲美。随着导游我们先游览了右边的大院。踏上级级台阶,迈过高高的门槛,里面是一个连着一个院落,结构布局都以四方为主,所有院落都有正偏之分,正院住主人,偏院住下人,正偏院之间有门相通,等级森严。每个院落都是布局严谨、雕花刻砖,富丽堂皇。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一定很熟悉那个“二院掌灯,三院掌灯”的画面,在乔家大院里同样的院落有好几个,很难辩别哪个就是张艺谋拍的外景地。从这院到那院我就如入迷宫,满眼的砖雕木刻,到处是匾额灯笼,看得眼花缭乱。

据导游介绍,乔家大院只是人们的俗称,真名叫“在中堂”,取不偏不倚中庸之意。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共有六所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大院的建筑构思很为精巧,放在平面图上看就是一个双喜字形。外观威严高大,内里富丽堂皇,彩绘金装,石刻砖雕工艺精湛,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故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建造这个大院的是乔致庸,但乔家的发迹是始于他爷爷乔贵发。乔贵发自幼父母双亡,寄居舅舅家中,颇受舅母和村人的歧视,于是愤而出走口外。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和精明强干,在包头一干就是30年,起初拉骆驼做苦力,磨豆腐卖烧饼,稍有积蓄后开起了店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成了包头市面上头号大买卖。为乔家的发迹奠定了基础。乔致庸接过前辈的家业后,凭借过人的胆识在家乡开了“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开了分号,使乔家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意贯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直到1937年日本鬼子来了后,这个大家族才无奈没落。从发迹到衰落共传了7代。

乔家的没落是缘于战争的原因,无法抗拒。乔家的发迹,从一贫如洗到店铺伙计到经营掌柜到字号老板,这清楚地划出了一道勤劳、精明致富的轨迹。

平遥古城距乔家大院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座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小城,四面被高耸的城墙包裹着,透着神秘和遐想。占地2平方公里多的古城里生活着3万多的居民。一踏入古城古老醇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民居都为一层二层,每个宅院中间是一个窑洞式的圆拱门,两边分开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后,砖墙在经年风雨的侵蚀下,裸露出斑斑驳驳坑坑洼洼,就象一个面部沟壑纵横的老人在诉说陈年的辉煌。穿行在风尘仆仆的街巷,仿佛置身于百年前,幽远而惶恐。只有时不时从身边驶过的自行车在提醒我,现代物质文明早已经渗透了小小的古城。

我们先看了平遥古县衙。这是一个保存得很完整很完备的古迹。从大门进去,依次为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左右有土地祠、粮厅、花园、牢狱、督捕厅、马号,可谓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对只是在戏曲和电影中见过衙门的我来说,能亲眼目睹,亲身亲历一番也是长了不少见识。让我记忆犹深的是大堂前的一付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道出了民心不可违,为官得造福一方不可贪的道理。这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放在今天也完全适用的。

到平遥,日升昌是一定得看看的,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位于平遥西大街,临街5间门面,3进院落,中间为通道,两边是铺面。正面中厅是汇兑业务的重要场地。整个院落墙高宅深,防盗设施齐备。短短百年间,其分号遍及全国30余个城市。同时还在欧美、东南亚等国拓展业务,掌控了当时全国80%的资金流向。难怪,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赞叹,“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象样的金融机构,最高的总部大抵都在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中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日升昌是中国民族银行的开山鼻祖,展示的是晋商昔日的辉煌。

在平遥明清一条街游玩后,我不得不告别古城了。要了解平遥,亲近古城这短短的二个多小时只能是蜻蜓点水,我笨拙的笔和浅薄的思绪只能浮光掠影地记录下一路的行迹,权当是任何景点都有看见的“XX到此一游”吧。

敏敏

相关文章关键词

《西行日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