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走进民勤

走进民勤

2013-10-25 19:14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25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石羊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系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最后汇集了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而成。

这条苍龙蜿蜒流长数百公里,将腾格里大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分割开,在西北地区的生态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我们沿着民武公路,赶往民勤县城。在当地有关部门人士的带领下,我们赶往石羊河最下游的——民勤湖区。

只有0.8亿立方米水可用

所有的形容词在这里都苍白无力。匈奴休屠王曾经的牧场,如今是黄沙漫漫。这就是民勤。

出了民勤县城,一直向北,一路上我们所见到的一切让人触目惊心。在距离县城10公里左右的地方,我们看到路边上,成片的沙造林,站立在荒漠中。他们用各种各样姿态,站立在沙漠中,我们能想到它们活着形象。

一直往前走,废弃的村庄出现了。它们不是一个两个的出现,而是成片的联在了一起。失去的屋顶,拆去的窗户,四面土墙静立在冬日的阳光下,一切都那么悲壮。无言地土墙诉说着沧桑变迁。

当地的同志说,这些枯死的沙枣林,只是全部枯死沙枣林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民勤的西渠、东湖等地方,枯死的沙造林随处可见。

地表水严重断流,地下水矿化度急速上升,这就是民勤的最新状况。当地的同志说,2005年,民勤人可以使用的地表水只有0.8亿立方米左右。17个乡镇,14万人,18万头牲畜无水可用。全县水资源缺口达6.1亿立方米。

民勤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每年流沙前进的速度达到3米到四米。

在汉代民勤被称之为潴野泽,当时水草茂盛,林木葱郁。汉王朝为经营西北地区,曾先后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徙移民活动,把中原地区的贫民和“罪犯”徙来河西,河西走廊西汉末人口已达28万。人口大量增加,土地被大量开垦耕种,有限的季节性水源,被截流用来灌溉农田,绿洲收缩,草地干朽而沙化,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潴野泽最后的缩影青土湖,也消失在茫茫沙漠里。

民勤县县志办公室孙明远先生说,60年代后期中渠乡还是民勤县最好的乡镇之一。“因为那时还有水。只要有水,这儿的土地随手插上柳枝就可以发芽。”40多年过去了,中渠乡的人已经十去七八。两大沙漠已经联手了,只有中渠乡、东渠乡、泉山镇……

等地名让我们还能想到昔日的流水潺潺。

目前,民勤有50万亩林地沙化,395万亩草场退化,11万亩沙枣林死亡。

最后的守望者

盛汤国的家离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处不足10公里。52岁的盛汤国是民勤县中渠乡煌辉村的村民。

同所有的民勤人家一样,盛汤国的家收拾的非常整洁。正好盛汤国的哥哥盛尧国,从县城里赶来看望他们。尽管是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屋里仍然温暖如春。一家人正在围坐一起聊天。盛汤国他们兄弟四人分别以尧、舜、禹、汤取名。

10年前,这个村还有40余户,112口人。现在,这个村上只有他和他的三哥盛禹国两家9口人。对于盛汤国来说,没有水的困难已经和日常的生活习惯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朴实的汉子,在我们进屋后,就一直殷勤地给我们敬烟让座,却始终没有想起要给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倒上一杯水。

两千多年前,当汉武帝的骑兵把匈奴人赶向大漠深处的时候,这儿还是一片汪洋;400年前,这儿还是水鸟驻足留恋的福地。可是现在呢?随行的民勤县县志办公室孙明远主任告诉我们,60年代后期中渠乡还是民勤县最好的乡镇之一。“因为那时还有水。只要有水,这儿的土地随手插上柳枝就可以发芽。”40多年过去了,中渠乡的人已经十去七八。而在40年间,两大沙漠也向他们的家园前进了十几公里。

“总得有人守着吧,我都50多岁的人了,不想再动地方了。再说,我还能把家里周围的沙子清扫干净吧!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在这场人和沙的较量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

盛汤国的“固执”,令我们始终百思不得其解。对于我们的疑虑,孙明远主任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顽强留守在生态边关的“生态难民”。民勤30万人民是留守生态边关的社会主体。人一旦迁走,沙化会恶魔般扑向我们的村子和家园。

石羊河之痛

石羊河是一条经武威市的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金昌市的永昌县、金川区及山丹军马场,白银市的景泰县(部分),共四地(市)八县(区),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

自古以来,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森林茂密,水资源充沛。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加之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过度开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矿化严重,致使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在盛汤国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一个令人伤心的地方,那里是红色的腾格里与青色的巴丹吉林在民勤湖区汇合的地方,也是民勤通往内蒙古的交通要道。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顺着一条砂石公路,一直走向沙漠深处。盛汤国这条砂石路,修筑在以前的河床上,我们现在就在河底上行走,可惜沧桑巨变,如今只剩下了沙漠。

十几分钟后,我们就赶到了那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方。沙丘如海,黄沙入天,如果不是那条砂石公路阻隔,这两的大沙漠就汇合。实际上沙漠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合围民勤绿洲,以每年10-25米的速度向县城缓缓推进。

民勤沙漠化的最根本原因是,上游对石羊河来水,无节制的拦截和抽取。资料显示,1950-196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7.827亿立方米,1991-1999年平均年径流量12.0021亿立方米,比五十年代减少了近6.0亿立方米。

由于地表水不够,人们自然就转向地下。浅层地下水抽完了,就打深井、超深井。现在民勤石羊河中下游地下水年超采量约在4.0-4.5亿立方米,使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10-20米,地方最深的地方40多米。

地下水的超量抽取,致使下游地区地下水矿化度以每年0.1克/升的速度增长,由原来的2-4克上升到3-10克/升,超过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曾将防止沙漠化扩展的适度人口密度规定为每平方公里干旱地区7人,半干旱地区为20人,而石羊河流域却高52.4人。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路过板湖村,昔日的湖水荡漾,如今几头牛在争抢着喝水。水就是民勤的一切。

叶子

相关文章关键词

《走进民勤》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