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母亲二三事

母亲二三事

2013-10-24 03:42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34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母亲梳头和裹脚两件事,“做得那样认真和专注,那样一丝不苟。”一头一脚,看得出她对生活的认真专注。这也该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母亲在我记忆最深的事情:就是她天天拿出她的梳头匣子梳头和裹自己的两只小脚,每天首先做的就是这两件事情,忙活完了这两件事儿再去忙活应该做的活,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特别是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离开家乡走进城市之前,这十八年间我几乎是天天看见母亲做自己的这两件事儿的,

当然在我走进城市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母亲也是天天不忘做这两件事儿的,只不过我不天天在身边,没有看到罢了。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人长得不丑,但也不是那么好看;在我的眼中母亲始终是那个样子:没有看见过她多年轻的时候,自从她快四十岁有了我,母亲一直到终老都是那个样子,都是一个老母亲的样子,而不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不象父亲那么精神和英俊,从来也没有看见过她年轻漂亮的样子;生活的重压让她的脸上早已没有了任何的光泽。但她却始终是一个爱利落爱干净的人,甚至说也是一个爱美之人。即便是生活再苦,日子再艰难,家里家外的活再多再累,她也不会忘记每天很早起来先收拾和打理好自己的头发,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

母亲的梳头匣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木盒子,里面放着梳子、卡子和一面小镜子,没有多余的东西。每天早晨天刚亮或者天还没亮,她就拿出自己的梳头匣子,坐在炕沿儿上仔细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旁边放着一小缸子水,把梳子放进水里蘸一蘸,再用湿润的梳子去梳头,这样头发就显得利索多了。母亲总是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梳理着自己头发,从来也不敢怠慢自己的头发;她总是梳那种后面带缵儿的发型,只有在文革最初那几年才剪了齐耳的短发,那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和政治形势,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忘记每天梳理收拾自己的头发。这是她日常生活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除了每天早晨梳头,母亲就是用裹脚条子缠脚了。裹脚条子那么长,母亲是需要缠绕一些时间的,这是个细致活,是马虎不得的,一定要缠紧缠实,要平整紧凑,这样脚才会舒服;缠完脚后再穿上自己做的尖鞋,确实感到脚舒服了,母亲才会再去忙活其他的事情,这样走路干活步伐才更加坚实一些。

母亲是小脚,在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把她的足缠起来了,一般是在小时候十岁以前,大了就不好缠成小三角的形状了;小孩子的脚骨还比较软,这样才可以把脚缠成尖足的。过去要不是小脚的话,是嫁不出去的,是找不着婆家的。母亲总是跟我这样说。

那时候母亲天天下地劳动,活很累,一双小脚一天不知要在地里走多少路呢!回到家里脚就疼得相当厉害,一到了晚上,忙完了家里的活,到睡觉的时间了,她就把自己的那双小脚的裹脚条子一遭一遭地打开,裹脚条子很长很长的,打开也需要一些时间的。我躺在土炕上看着母亲轻轻地打开裹脚条子,动作是那样慢,那样慢;把裹脚条子彻底打开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因为母亲在年轻的时候劳动就十分辛苦,再加上在月子里干活受了凉,落下了腿脚疼的毛病,所以不得不天天晚上睡觉前需要用热水烫烫的,这样的话,才会感到更舒服一些,也缓解了那双小脚的疼痛。

母亲一边烫脚一边说:没有办法,都是年轻的时候落下的毛病,小时候听了大人的话就缠了足,走路都差劲;还是你三姨的大脚好,上哪儿走不发憷,大脚片子走路锵锵的;过去你姥姥非要给你三姨,你三姨就是不干,把裹脚条子扯下来上了房顶上,你姥姥没辙,最后还是答应了你三姨的要求,最后三姨也没有缠足。母亲与三姨的性格不同,母亲比较温顺,三姨则属于刚烈的那种人,所以家里什么话不是那么听大人的。所以从缠足这个事情上就可以反映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忆起了母亲当年的一些日常的小事,过去没有时间来写这些东西,总认为这些有什么好写的呢?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怪有意思的,其实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从普通的生活中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甚至反映一个时代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母亲的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敏敏

相关文章关键词

《 母亲二三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