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从《三国》看门阀政治与名士风流

从《三国》看门阀政治与名士风流

2013-10-25 19:30 作者:木言 阅读量:36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除此之外,在三国,第二个能称得上名士的也就是刘备,可是刘备与曹操一比较,就相形见绌了。诸君请看,《三国》中,曹操一直再笑,刘备一直在哭;曹操早年就建立基业,刘备仓皇投奔各路诸侯直到遇到孔明后才如梦初醒;

近期,新版电视剧《三国》火热上映,大众通过剧情再次熟悉了那段天下三分的历史。同时,一种对三国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解释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即三国因何而起,使天下三分并且维持近四个世纪(汉末到隋朝)分裂时期的社会力量究竟是什么。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最后章节,同样指出,门阀政治、魏晋名士等家族势力是维持天下三分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中非常注重姓名,一个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并且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家族的影响。追溯渊源,这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赐姓封王,进而推行宗法制度。周分封天下,诸侯国并起,最终天子式微,朝政废弛,进而天下大乱,门阀政治愈演愈烈。至秦汉四百多年天下一统,门阀与名士仿佛偃旗息鼓,但是东汉末年,董卓乱京,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门阀势力才再次崛起,风流名士也如雨后春笋。

魏晋时期,诸侯用人是很看重出身的,但是曹操偏偏唯才是举,追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曹操本人是宦官出身,他就不是什么名士,所以才不得已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但是曹操之后,门阀与名士依然方兴未艾。这些门阀与名士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这里我只是叙述《三国》里的门阀与名士。

如果撇开出身门第,平心而论,魏晋门阀名士中名列第一者是谁,我认为此人必然是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知出身不好,固而为人非常谦卑实际,并且胸有大志,心存韬略而不输文采。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虽然后代因为刘氏正统的成见,对曹操评价不好,但是我却认为三国时期,天下人才莫胜于曹魏。我们比较一下,就单拿魏国的曹操,看蜀汉与孙吴两国有何人能比?蜀国诸葛亮谨慎甚微,少有大志,胸有韬略但是比曹操之文采不可相提,孔明一生,韬略见于隆中三策,文采见于前后《出师表》,但仅此而已,至于武功方面,更不可与曹操并论;再看孙吴,当年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国在三国中一直是个比较软弱的角色,武功上没有曹操刘备的兵刃,文韬上也没有吴国的才士满堂。并且,吴国人才往往短命,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莫不英年早逝,而且这几人的文韬武略也都不可与曹操比肩。

以上是从三国各国人物角度相比较,下面再看曹操集团内部。曹操集团,真可谓文臣济济,武将璀璨。在《三国》中,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曹操集团的人才优势。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官渡之战,刘备为曹操所用,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唯曹刘尔,故而一直想斩杀刘备以除后患。曹操先叫来荀?,后叫来郭嘉,然后叫来程昱,分别问他们是杀刘备还是用刘备。荀?认为是用刘备,郭嘉劝曹操杀刘备,而程昱劝道要先用刘备再杀刘备。由这一细节,完全可以看出曹操的谋臣之多,谋才之高。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曹操的这三个谋士可远比臭皮匠强多了!他们也都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另外,魏晋时期著名的建安七子,除了孔融被曹操所杀以外,其他六人皆为曹操效力。而在武将上,曹氏集团也是上将芸芸,如典韦、许褚、徐晃、张辽、曹仁、曹彰、曹洪、夏侯渊、夏侯?、庞德等等。

除此之外,在三国,第二个能称得上名士的也就是刘备,可是刘备与曹操一比较,就相形见绌了。诸君请看,《三国》中,曹操一直再笑,刘备一直在哭;曹操早年就建立基业,刘备仓皇投奔各路诸侯直到遇到孔明后才如梦初醒;曹操的信条是“宁使我负人,不教人负我”,而刘备的信条是“仁义”。

恰恰就是这个仁义,刘备和孔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在当时,劳动人民的觉悟远远没有那么高,三国时期,以门阀论身份,以武力定天下,远远不是以民心定天下。三国时期,是一个门阀政治与名士风流的典型时代,在这个时代,得门阀名士者得天下。而后来,三国归于司马氏,原因何在,也正是在于门阀名士归于司马氏也!

三国时期的上层社会结构是这样的:皇帝(或国王、公、侯)——贵族(门阀与名士)。而社会活力最为充足的就是门阀与名士,门阀对应的是武将,名士对应的是文臣,正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维持着三国,也正是他们之间的力量转化使三国归于司马氏。

最后,我想指出,曹操一世英名,深知这社会结构的厉害关系,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阿瞒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只有两件,前不杀刘备,后不斩司马懿。

雨夜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从《三国》看门阀政治与名士风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