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种人性的沧桑作证――读《丁祖诒文集》有感
导读这是一个真实的丁祖诒先生。他以近于礼赞的笔,一种诗情荡漾的文字去抒写他亲手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及帮助和支持他的朋友、领导,无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读《丁祖诒文集》有感
●杨建雄
近期,我以欣慰的心情拜读了安然主编新出版的《丁祖诒文集》第一卷,感触颇深、得益匪浅。作者丁祖诒先生的有些作品或介绍他的有关文章我在众多媒体上都看到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书收入文章共计64篇,50多万字,着实给人一种厚实感,其内容涉猎面广,信息量大,有美文,有论文,有致辞,有访谈,有评论。又紧紧围绕着他创中华民学之奇迹树东方哈佛之理想这个鲜明主题,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耐人寻味,对于后生之辈,实有不可多得的教益。以此之故,撰此短文,共享着丁祖诒先生精神。
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显然,天地之“心”和生民之“命”本是一。因此,我认为,最好的作品,是找“心”、寻“命”的文字,也就是使灵魂扎根、落实的作品。丁祖诒先生的作品有着对生命、未来、事业的深邃思考与自我拷问,所以说,他的作品始终透着一种为人性找“心”、寻“命”的本能冲动,尽管他是民办教育家,但是没有掩住他在一种精神意义上的问天,从而为一种人性的沧桑作证,正如1999年海协会长汪道涵在上海会见丁祖诒先生欣然题词“民本”,这是对丁祖诒先生的最高勉励与精神概括。
丁祖诒先生的作品是真正的至情至性的文字,真正的给了我心灵震撼。对于丁祖诒先生我并不陌生,在我的脑海里始终对他萦绕着一份崇敬与热爱。他的美文《希望在延伸……》以独具特色的文字,“我捧着沉甸甸的书依依不舍地走了,捧着她对世纪的祝愿走了,镌刻着‘冰心’‘希望’的‘为了中国的哈佛’,似乎在延伸老人对又一代人赋予的‘希望’”,来深情地缅怀着世纪老人冰心。他的随笔《西班牙随笔》以独具魅力的文字,“虽然,我没能握上主席那一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大手,没能亲口献上西译人对主席的十万份祝福,却给我留下了一份遐想的无限空间。依然是那份等待,依然是那一段距离,但99度的等待和一尺之遥的距离确实是那么幸福和美丽。下一次,下一次,我、我的西译、我的十万西译人一定会以自己的业绩和虔诚,跃入主席的眼帘。”,在我眼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文学的世界。这段时间,我始终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心情状态。我不讳言,我的惊骇——在他的美文世界里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丁祖诒先生:爱国、无私、细腻、敏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丁祖诒先生。他以近于礼赞的笔,一种诗情荡漾的文字去抒写他亲手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及帮助和支持他的朋友、领导,无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丁祖诒先生说:“在逆境中威武不屈,在顺境中永不停息”,这其实是他的人格生动写照。而他这句带着理性的光芒话语,引发着我向更深更远处思索。
寥寥数语,不足以道出《丁祖诒文集》一书的价值以及给予世人的教益;特别是,囿于笔者的知与识,更不易令读者窥其精粹。只能恳请读者谅解了。
这篇评论发表于2007年4月9日《搜狐教育》教育专题
learning.sohu/20070409/n2493043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