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
导读:“想起捉知了的事,那都是四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起来,仿佛又闻到烧知了的芳香,又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又勾起了我童年的馋虫。真想再吃一次烧知了啊!那芳香的味道好像又扑面而来。”,童年记忆,读来充满情趣。
小时候是经常捉知了的,记得有两种捉知了的方法;一个是用马尾,马尾比人的头发粗,我们把马尾系在竹竿上,再系一个扣,然后去套趴在树干上的知了。另一个方法就是用胶粘,我们把旧自行车的里胎用剪子剪碎,放在一只小罐里在火上烧,这样就会熬成胶,很黏糊,竹竿的头儿蘸上了胶,这样可以粘知了,效果也是不错的。
到了夏天,村子里知了很多,特别是晌午,是捉知了的最佳时间,也是知了叫得最厉害的时候,在知了叫累了的时候,我们知道它们已经没有精神了,在树上休息了,趁知了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行动。
晌午歪了,母亲也上炕午休了,我悄悄地下炕,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问:不好好睡觉,又干什么去?我说:出去撒泡尿。
其实这个时候南院的青头、北院的三成都在墙外面等着我了,我们这些天都是一起捉知了的。我们必须协同作战,才能捉更多的知了。你栓马尾,我拿竹竿,谁也别闲着,谁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炎热的夏天,知了疯狂地嘶鸣,整个村庄的上空都被知了的声音淹没了。说实在的,我们几个小伙伴说话的声音都被覆盖住了,青头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三成说什么,我也没有听清楚;当然我说什么,他们也没有听清楚。我们说话的声音大,就把知了惊动了,知了就飞走了。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用马尾套知了,看见树干上的知了,我们小心翼翼地伸展着竹竿,马尾逐渐地接近知了,如果稍微不小心,马尾碰到了知了而没有套住,知了就会被惊动,就会飞走的。虽然用这种方法套住过几次知了,但是成功率还是不是很高。我们改用胶粘,成功率就高多了,动作也不想用马尾套那样小,所以很多次知了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我们的收获不小呢,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知了是不错的美食,是高蛋白食品。我们几个捉了十几只知了,就跑到南院的青头家用火烤着吃,烧知了的味道确实不错呢!那时侯一个月也吃不上什么猪肉,到了夏天知了就是我们解馋的好东西了。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都亏嘴啊!现在如果饭店里如果有烧知了这样一道菜,估计是便宜不了的。
为了套知了,我们需要准备马尾,就是跑到生产队的马棚里,把马尾一根儿一根儿救下来,这是很冒险的。我们往往在中午喂牲口的爷爷睡觉的时候,偷偷地跑到马棚,几个小伙伴有放哨的,有揪马尾的。马尾可不是那么好揪的,搞不好马就会急得尥蹶子,如果给你一蹄子,那可是要命的。不敢太接近马,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太贪,一次揪一根儿,马不是那么疼,反映也不大;如果你一下子想揪下好几根儿马尾,那可是不行的,马非得急了不可。揪下一根儿马尾,很长,可以做好几只套,适可而止,一是别惊动了马,二是别惊动了喂马的爷爷。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乎天天跑出来去捉知了,大人是看不住孩子的,想让我们塌实地睡午觉,我们可没有这样的习惯。这样的日子不去捉知了,好机会就会错过去的。
想起捉知了的事,那都是四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起来,仿佛又闻到烧知了的芳香,又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又勾起了我童年的馋虫。真想再吃一次烧知了啊!那芳香的味道好像又扑面而来。
田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