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导读因为当时村里没公路也没电,“电头”(柴油发动机)都要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在劳动改造的“四类分子”去抬。两场之间还要低头认罪被批斗,电影对他们的伤害最重。
我小时候,很想看电影,不,大家都很想看电影,这种想法在电视普及前一直持续着。在农村看场电影更不容易,因为放电影是照轮流的,一般一个月轮一次(一次一般放两片,有时还有记录片)。那时农村人忙着填肚子,根本没有文化生活的概念,要说文化生活,也仅有看电影沾得上边,一年“文化”几次。
“物以稀为贵”,看电影是最热闹的,人来的最齐,男女老少倾巢出动,盛况不亚于“三级扩大会”。下午三四点,小孩就拿着长椅短凳占位子,有时为了占领有利位置还吵嘴斗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机旁边的位置是最好的位置,一般是大队干部坐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装电影机的木箱当椅子,主要是便于拿起话筒“说几句”。小孩看电影,对影片的内容其实也看不怎么懂,只是爱凑热闹,“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要的是晚饭可以吃干饭,如果吃稀饭要经常上厕所,毫无秩序地人挤人,要从里面“突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会错过精彩情节,更严重的是还会失去“有利地形”。所以只要放电影,肯定有干饭吃,好像过节,妙极了!当然大人怕“过节”,要是经常“过节”,最后可能连粥都喝不上。偶尔有人火烧山(纵火者要罚演电影,还要在放片过程中检讨),高兴了天真活泼的小孩,愁苦精打细算的父母,这是超“预算”的。尽管这样父母还是“乐在其中”的,最苦的是“四类分子”,因为当时村里没公路也没电,“电头”(柴油发动机)都要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在劳动改造的“四类分子”去抬。两场之间还要低头认罪被批斗,电影对他们的伤害最重。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一个月一次电影,邻村如果有演,我们簇拥着跑几里路去过过瘾,有时也被骗,“英雄白跑路”。其实不仅小孩爱看,大人也一样,村里有个老人跟着电影队辗转十几个村,《刘三姐》看了十几遍,据说被“刘三姐”迷住了!
年轻人看电影还另有目的,趁这个机会广交朋友,尤其是父母看管很严的女孩,可以借此“风流风流”,可以说电影是恋爱的土壤,爱情的温床。
电影队是最受欢迎的,一般都要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生怕招待不好下次不来或迟来,那时我想能够当放映员就好了!
看电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