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改革家司马炎

改革家司马炎

2013-10-25 19:55 作者:唐松 阅读量:2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风平浪静,一些小杂毛闹革命也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还是很艰苦。

主要问题在于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今天王爷A占它100顷,明天王爷B占它200顷,后天王爷他舅子再占点,他舅子的舅子再占点……农民土地不断减少,当时也没啥“德克士”,“肯德基”,“麦当劳”,也没有其他的小吃,这样就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

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也就是发现中国古人类“蓝田人”那个地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看他名字就清楚,名字确实起的好。上面一个广,下面是一条龙,人家就想着享受天子待遇,多多益善。哪像现在年轻人给自己孩子取名字,个个都是阴阳先生,叫啥朱泽浩一,龙泽秀行,朴尔菜。真TM俗气,还有点小日本味道,就差没取个名字“咋耳根”。

这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农民,生活不苦才怪。都说要辩证看问题,晋武帝虽说是个酒色之徒,但革命工作还是干的不错。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是重要劳动力,称为正丁;13岁~15岁是童工、61岁~65岁是接近退休的老年人,统称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以前当佃户,随时佃户主都加租,交租都交的差不多了。现在不同的是税不便,勤快点,多做点就是自己的。那就开荒吧,开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国家只管按照税收标准收。比如张三,今年30岁,家里还有一个50岁的老母亲,一个25岁老婆,一个8岁儿子。按照规定他们全家可以有130亩,交税90亩。然后因为他们全家都很勤劳,开荒地50亩,交税仍然90亩。这小日子过起就滋润了,可以衣食无忧。要是能再去做点生意赚点收入,那早就小康了。所以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这就把那些达官权贵害惨了,家里丫鬟,下人多,交的税也就多。这样人家就不答应了,都是些有钱有权的。你整一个占田制把我收入减少,现在这个户调制让我交税更多。就比如说,其他行业工资都在上调,教师工资说几年都没动静,也怪不得四川教师要“罢课”。这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怎样办呢?那就打一棍子,再给一颗糖吧。所以推出了品官占田荫客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这就好了嘛,只要你不超编,就不会多支出。当官的家里有田,家里有丫鬟照顾多好。当然你要娶她几十个老婆,要她百八个丫鬟。对不起,这是你的事。交税,“奢侈税”,估计这也是最早的“奢侈税”了。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胳膊是拗不过大腿的。别忘了,所有恩惠都是晋武帝给的,要你倾家当产,人头落地还怕没理由吗?所以运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这个要求也不怪,想想他“单身万岁,万岁不单身”的诏书就能够理解。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实现了太康的经济繁荣的景象。

经济富裕,自然文艺活动也就增加,搞学术的也就多了。这些文人也在西晋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

相关文章关键词

《改革家司马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