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碗托儿

碗托儿

2013-10-25 19:53 作者:秦人楚歌 阅读量:20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几十年后的2004年初夏,有幸回府谷一次。发展变化太快了,儿时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了,人多、车多、房子多、噪声大是新的特点。只有背街小巷里一声“碗托儿!”清脆的吆喝声让我寻声而来。

“碗托儿”是故乡陕北神木府谷的一个传统小吃。主要是用荞麦面搅成糊,放到土制的瓷碗里,上笼大火蒸熟,再从碗里倒出来,故名“碗托儿”。正确的应是“碗脱”,是碗里脱模出来之意。家乡人习惯写成“碗托儿”。

“碗托儿”据说原先是晋北保德的一个小吃。保德与陕北府谷一河相隔,在没有黄河大桥前,也是舟楫平凡,交往甚多。黄河大桥通车后,一抬腿就到了彼岸。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省域,也似一个城市的两个地方,相互影响是不言而喻地。

陕北府谷人聪明,“引进”“碗托儿”后,给“碗托儿”增加了新的内容;在“碗托儿”的表面加了几块羊肉片或者大肉片。想吃甜的,就在上边放几棵去了核的大红枣。

“碗托儿”放在手上,颤颤抖抖的,似白嫩的豆腐。但“碗托儿”比豆腐更润滑、更柔韧。“碗托儿”大多是吃凉的,佐以蒜泥和陈醋,加上红红的辣椒油,讲究的还要添一点香香地芝麻油。

这样一来吃“碗托儿”的人就逐渐多了,传遍了神木和府谷、传遍了榆林地区、甚至内蒙东胜,晋北大同。

是啊!一学就会,制作简单。一闻陈醋蒜味,满口涎水。一看油红葱绿,食欲剧增。一吃酸辣润爽,赞不绝口。流于市井餐桌,传于布衣口中,也在情理之中啊!

儿时的县城,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聒噪的吵杂声,只有“赶集”时,唯一的一条街道才有熙熙攘攘的人流。这还是集中在某一时间段里。一般的时间里街上行人稀少。“碗托儿”摊就摆在道旁路边。食者或站、或蹲、吃的爽快,嘴一抹给钱走人。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和谐。

几十年后的2004年初夏,有幸回府谷一次。发展变化太快了,儿时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了,人多、车多、房子多、噪声大是新的特点。只有背街小巷里一声“碗托儿!”清脆的吆喝声让我寻声而来。一个摊点桌上,自制的玻璃柜子,四面都是玻璃、只有靠摊主的一侧开口,还用一块看似白布却泛黄的帘挡着。摊主是一位中年女子;凤眼弯月眉、皮肤微黑、面颊红润,身材丰满而匀称。一件表示清洁卫生的白大褂,裹在她即将发福的身上,胸前两座大山下的衣襟上,有点点斑斑污渍。两只胳膊浑圆,双手不停的指指画画,笑盈盈地面对每一个食客。摊前站着、蹲着的好几位客人吃碗托儿。

只见她熟练地从玻璃柜里,拿出“碗托儿”,放在圆润的“五龙”掌中,将“碗托儿”用小刀拦腰一划,然后左三下,右三下,小块块“碗托儿”就散落在碗中。然后佐以蒜泥、陈醋、红油,笑呵呵的递给食客。动作优美流畅。哦!“碗托儿西施”啊!

蒜味、醋味刺激着我的嗅觉,满口的馋水涌将上来,我不好意思地扭头看他处,迅速将这没出息的东西咽了下去。面对“碗托儿西施”我也笑嘻嘻对她说:“给我来两块,多放佐料。我要带走。”“碗托儿西施”一声“好?”。微笑的同时露出整齐的洁齿。两个浅浅地笑靥,也印在了我的眼眶里。并麻利地,不知道从那里变出一个朔料袋,装入两块“碗托儿”和两袋早先准备好的佐料递给我。

回到驻地,打开袋子,迫不及待的吃起了“碗托儿。”如此美味,何不小酌几口啊!“麟州大曲”酷烈馨香,“碗托儿!”酸辣润爽。酒过三口,“碗托儿”过半,酣畅无比。想这儿时的记忆已所存不多,昔日石子难以铺平的街道,如今是宽广的水泥马路。路边低矮破旧的民房,都成了高楼大厦,昔日偏远封闭的小县城,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也连接着全国各地,……。

此“碗托儿”乃彼“碗托儿!”只是那丰韵犹存的“碗托儿西施”又给我添了新的记忆!

2010.05.01

武汉

相关文章关键词

《碗托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