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
导读曾经和朋友们步行到秦岭深处,探访过清姜河的源头。在密林中间,有一条涓涓溪水,清澈透明,在高高低低的山谷之间欢快地流淌!
去年国庆期间,有幸参加了“炎帝祭祖华人省亲大会”学术研讨会,聆听了国内外知名的炎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从不同口音的专家学者关于姜炎文化的论述与考证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明确了宝鸡是炎帝故里,国内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据徐旭先生考证,在宝鸡县城南门外渭水南一二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叫姜城堡,堡西有一小水,从秦岭流出,叫做清姜河。堡东约一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神农庙,这个姜城堡,《宝鸡县志》说它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姜氏城。宝鸡就是炎帝的发祥地。”
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就是当年炎帝神农的故里,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
毗邻的姜城堡,有从儿时起就熟悉的乡里人浓重的秦腔,上小学时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神农庙饮九龙泉的泉水。
曾经和朋友们步行到秦岭深处,探访过清姜河的源头。在密林中间,有一条涓涓溪水,清澈透明,在高高低低的山谷之间欢快地流淌!出秦岭山脉,在川陕公路的西边,至今仍缓缓流淌的清姜河,她与国内著名的大河比较它并不壮观、也不闻名,她普通、平凡,保持着北方季节性河流鲜明的特征。曾经无数次的亲近过清姜河,给我的印象是沧桑、质朴、粗犷、内敛犹如西北的农民。
我对炎帝文化的了解,还是近些年来,随着宝鸡炎帝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民族千年文明的象征。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尽管在地理位置上近在咫尺,而多少年来竟然浑然不知她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在民族文化起源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国语》等大量典籍史料记载,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也曾考证,地处黄河支流渭河的陕西宝鸡是炎帝的诞生、成长之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我国农耕文明的创始人、医药文化的鼻祖。
据《补史记•三皇本纪》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炎帝发明耒耜,制作出农具,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药。他用黏土制作陶器,满足了先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他创立了“日中为市”,发明原始市场,以物易物,调剂余缺,解决了先民生产产品和生活日用品的剩余与不足;他发明了“蜡祭”、“傩舞”祭祀神灵,驱逐鬼神,求得族人平安无事,开创了原始宗教的雏形;他“相去亭居,令人所知避趋”,创建了原始村落,改变了原始先民的居住条件。
正是清姜河——渭河的支流,孕育了炎帝及其部落的农业文明。炎帝创建的农耕文化,奠定了华夏民族农业立国的基础。炎帝所表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百折不挠的创造精神,造福于民的务实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已凝聚、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为后世铭记,发扬光大。
清姜河,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水,滋养了华夏民族最初的农耕文明,丰润了炎黄民族的文化精神。
她是炎帝族的母亲河…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