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
导读元末明初刘基的《工之侨献琴》,工之侨把用“良桐”做的具有“金声而玉应”却被“国工”认为“弗古”而“还之”的琴“作断纹焉”,“作古刚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吃也更讲究了,过去人们吃腻了又上不了桌的“粗粮”“野菜”成了盘中餐,纷纷在大宾馆大酒家里登台亮相。“草根”能登大雅之堂,就像“原生态演唱”能登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必定是得到“儒雅”们的青睐。原汁原味越来越受到热捧,我想这就是回归自然吧!
土鸡也叫家鸡,是指放养在山野林间、果园的肉鸡。尤其是农村老阿婆用谷子、米糠、剩饭剩菜养的鸡,更是名副其实。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属绿色食品,颇受人们青睐,价格也不断攀升。精明的商人根据人们的“土味”大做“土”文章,什么土鸡、土鸭、土狗、土猪,只要能赚钱,什么“土”司令都当。凡事多了就泛滥,泛滥了就变味。饲养方法不断创新,开头用饲料养,最后一段养谷子,“半洋半土”,不是“假洋鬼子”而是“假土鸡”。这种“伪土鸡”不同于纯饲料鸡,又有些“土”味,成本又低,自然成了商人首选。你若是在市场上看到“土人”(土地上的人)拿着装在笼子里的两三只鸡在叫卖,千万不要以为就是土鸡,卖了两三只,过一会又有两三只“自己舍不得吃”的。好像变魔术,两只三只两只三只,让你眼花缭乱。笼子好像聚宝盆,“土鸡”源源不断。到饭店里吃的就更没保证了,你不可能看他杀,再说“美食家”也没几个。
元末明初刘基的《工之侨献琴》,工之侨把用“良桐”做的具有“金声而玉应”却被“国工”认为“弗古”而“还之”的琴“作断纹焉”,“作古刚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最后,“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不知是否“土”家的祖师爷,反正嫡传很多,甚至“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土洋难辨啊!
城里的媳妇不一定喜欢农村的婆婆,但一定喜欢婆婆养的土鸡,一定喜欢土鸡生的“土蛋”。农村婆婆不一定喜欢城里的媳妇,但关爱媳妇的土鸡土蛋一定是地地道道的。许多“飞黄腾达”者只喜欢糟糠之妻用“糟糠”养的土鸡,糟糠之妻不但从乡下挑来土鸡,还一个不剩地带上用“糟糠”养的土鸡生的“土蛋”。
土鸡,你怎么了?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