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与对人
编者按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舒心的环境,不仅自己要做好人,做好事,而且要对人随缘,对事随心。
对事——以事促人。
对人——以人达事。
晚上与几个“博客”网友交流,一起抒发对“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感怀。在这个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什么人都可以参与,什么事都可以发生,熟悉的,陌生的;现实的,遥远的;职场的,社会的……彼此有感而发,一吐为快,着实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由此想到了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对人与对事”。
其实,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舒心的环境,不仅自己要做好人,做好事,而且要对人随缘,对事随心。
“对事”,是就事论事,以事明理,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分析、权衡与判断,进而从单个事件中提炼、抽象出共性的观点和规律,研究和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对人”,则是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首位,对人的所言和所为进行剖析、评论与引申,通过直接面对“人”,来解决“事”。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对事不对人”,总是寄希望于用“事例”来举一反三,说服或教育别人。于是,大多数职场管理者都把“对事不对人”作为流行的“开场白”,常挂在嘴边,常用于实践。明明是轻描淡写,却称之为“处事艺术”,明明是无关痛痒,却称之为“点石成金”,明明是怕得罪人,却称之为“人情练达”,结果呢?“事”依然问题多多,“人”依然我行我素。
“对事不对人”,常常是只论“事”的对与错,不论“人”的长与短,为了给人“留面子”,给人“下台阶”,给人“找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对事不对人,点到为止,更容易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接受,并且让他们有一个自省、自查、自纠的过程,从“事”中受到教育、得到警示,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然而,现代职场,“人”是行为的主体,职场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职场上,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在一个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在经历了诸多“对事不对人”的挫败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着力构造一种“对人更对事”、“先对人后对事”的框架体系呢?
人在事中,事在人为。人是主体,事是载体,“对人”是目的,“对事”是手段。只论事不论人,只看结果不问缘由,只在事上找线索,不从人的身上找原因,很容易引起对人的判断上的错觉。比如,同样一件事:喝酒。不同的两个人:一个明明喝醉了却说自己没有醉,因为他想证明自己还能喝;一个没有醉却偏要说自己喝醉了,因为他不愿再喝。如果“对事不对人”,就只能看到“醉”与“没醉”的表象,只有“对人又对事”,才能了解“喝醉”的人清醒,“清醒”的人糊涂这一实情。
老子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把人视为天地自然之物,对后人教益颇深。唐朝刘禹锡认为:“人之所能者,治万也。”一语道明了人对改造自然的巨大作用。
为人处世皆学问,接人待物多策略。职场上有些事情不能“一刀切”,有些人需要“区别对待”。比如,有人害怕做文字工作,因为“爬格子”太辛苦;有人见到数字就头疼,因为“盘数字”太枯燥;有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会电脑,因为“打字造表”太烦琐……但这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如果按“对事不对人”的理念,就只能是“这件事情重要,需要把它做好”,如果按“对人又对事”的理念,就应该是“谁有这个特长,适合做好这件事”,哪种理念更能因才施用呢?
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借人成事,既坚持做事的原则,又不伤及别人的自尊。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要求一个迟到的学生唱一首歌,他说:你迟到了,是不对的,要惩罚。但是,你这个人我是非常的喜欢,否则,我怎么会听你唱歌呢?这其中就包涵了“既对人又对事”的精髓。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意识和行为决定事情的结果。说到伊拉克战争,不能不提到萨达姆;说到“华南虎事件”,不能不提及周正龙;说到反腐倡廉,不能不提到那些贪官污吏……离开了“人”,岂不是言之无物了吗?
对事还是对人,是两种不同的处世理念和处世方法。如何把对事与对人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既以事为线,又以人为本,既对事负责,又对人关爱,颇有学问。
“不对事不对人”,则是一种事不关己、得过且过,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的处世态度,最终做不好事,为不好人。
当然,“人”与“事”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事”是为了教育人,“对人”是为了干好事。简单的“对事不对人”,往往只能就事论事,不利于谋事、成事。而一味“对人不对事”,则会使“说”与“做”脱节,“知”与“行”背离,“人”与“事”割裂,缺乏实证性和说服力。有时候,对事还是对人,如何对事对人,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事、因人、因时而异。
职场上,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由具体的人来操作,有人才有事,接受某一件事,就是认可某一个人,反对某一件事,就是质疑某一个人。很多大事、难事,不是简单对事或对人就能解决的,只有把对事与对人结合起来,既对事又对人,既说明事情的原委,又涉及当事的个人,既尊重人,又激励人,由事论人,由人及事,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从对事到对人,是一个转变;从简单对事或对人,到既对事又对人,是一个飞跃。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事成与不成,做得好与不好,是由人决定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正确,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认识不到错,继续做错事。
做人有方,做事有谋,做不好人,就成不了事,先做人,再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把事做好。对上恭维,对下责难,对“圈内人”偏袒,对“圈外人”排挤,是做人之大忌。
“对事更对人”强调的是一种公平原则,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员工对下属的尊重,有利于形成一种公平的氛围,有利于职场人健康成长。因此,“对事更对人”正在成为职场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