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白云庄
导读走出白云庄便走向了辉煌的殿堂。章学诚乾隆43年进士,授国子监典籍,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邵晋涵乾隆36年进士,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
拐过那个散发出古意的照壁,世界突然安静了。环城西路上的滚滚车流声和城市派生出来的喧嚣,一下被屏蔽了。眼前是一片葱茏的树林,一条幽幽的小径伸向林的深处,依稀可见林中有人在徜徉。午后的秋阳铺展开来,一下就把我拉入它温暖的怀抱,心情豁然舒展开来。信步,沿着小径前行,越往前越见幽静。前方,一条小河,一弯碧水把对岸的一个深宅大院圈拥在怀里。然,满院翠色关不住,点点绿意出墙来。这就是我要寻迹的白云庄。
白云庄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祠庄,主体建筑前后二进,均系木结构平屋。庄内庭院深深,树影婆娑,修竹青青,小径幽幽。因万泰之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人称白云先生,故此院得以白云庄命名传世。庄门青砖黑墙,乌瓦翘檐,古朴厚重。驻足高高的庄门前,我凝视良久。“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类似如此的深宅庭院,在江南可说是比比皆是,而白云庄得以遗世独立,并非因为其建筑的精美,而在与它内含的人文和学术的光辉。这里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发祥之地,幽静的白云庄一度曾经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圣地。
跨过庄门,转过一个天井,一个偌大的庭院就展示在我眼前。院内青竹吐绿,树木葳蕤,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颗高大的香泡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一条弯弯的小径引我踱入深处。
几乎没有游人,庄内安静得令我心旷。但是,我知道庄内肯定热闹过,而且是非一般的热闹。公元1667年春天,有一个人走进了白云庄。他头带纶巾,手执经书,面目清癯,步履厚重,他就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我想那一天庄内肯定是热闹非凡,万氏举家及宁波的许多文人雅士会恭身相迎。于清茶香茗,杯觥交错间谈史论经,针贬世事,藏否国是。当然,热闹是暂时的,安静才是永恒。黄宗羲此行并非是来炫耀的,而是来讲学的。读经书,做学问,解惑授道,这一切都需要安静。“甬上证人书院”就在这以后诞生了。当时的学子们,一月二次群集,皆衣冠楚楚,手执经书。司讲者就某个论题阐述完毕,与会者就相互展开讨论论辩,商榷与探讨的氛围相当热烈。黄宗羲的到来更给学子们注入了新思想新思维,他的解惑释疑,时人以“言论丰采,翕然可观”,“讲道论心,极一时师友之盛”,令学人高度赞叹。在甬上证人书院听讲的先后有100多人,其中黄宗羲的第子66人,被黄宗羲最为推许者18人,其中就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自此开创了延续康熙、雍正、乾隆的浙东学派的鼎盛时期。
有走进来,也必然有走出去的。在安静的书院里埋头经书,寒窗苦读,待这些莘莘学子
走出白云庄便走向了辉煌的殿堂。章学诚乾隆43年进士,授国子监典籍,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邵晋涵乾隆36年进士,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尤为突出的是万斯同,他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18年朝廷开设明史馆,他以“不署衔,不受俸”的布衣身份入史局,编修《明史》,前后19年,修成明史原稿史稿500卷。又是一“史家之绝唱”。就是这静静的白云庄,曾经走出了多少饱学之士,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底蕴和遗产。
沿着小径转到了万氏故居,廊柱上有副对联“倜傥指挥天下事,风骚驱使古人书”。表现了万氏家族饱读史书,狷介处世的坦荡之气。在史迹陈列室,参观了木刻故事画形式介绍的万氏文功武业。随后又转到了厅堂。这里把当年黄宗羲讲学的情景作了复原。莘莘学子挺胸端坐,神色庄重垂耳聆听。没有十年寒窗苦,那得梅香扑鼻来。看了此情此景对浙东学派博纳兼容,学贵创新,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出故居,又观瞻了万邦孚、万斯选之墓。
看天色已然斜阳依依,四顾整个庄园在夕阳的呵护中,仍是如此安祥宁静,也许就是这一份安静造就了浙东学派,也造就诸多的鸿儒雅士。